文/图复旦大学化学系级本科生王子豪
在午后的航班上醒来,机窗外已是一片银白世界。二十分钟后,我终于站在了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被大雪覆盖的土地上,头脑中醒来的混沌之感早已一扫而空……
传说古罗马人的一个部族为了逃离皇帝尼禄的暴力统治,一路向北而去,最终定居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土地上,就是今日的立陶宛。而立陶宛人的名字和面孔也让我感到“他们有着最为纯正的古罗马人血统”这个说法不无道理。立陶宛人的另一次壮举发生于年——在一次联姻后,立陶宛与波兰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邦。这可以说是后世一切民主国家的先驱。尽管这一民主制度只由占人口不到10%的贵族享受,但已经非常超前。
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
然而在当时这或许又过于超前了。相比专横却高效的君主专制政府,贵族民主政府显得太缺乏行动力,加之官员在拉帮结派的同时又各自与附近国家的势力纠缠,这个联邦很快就被三度瓜分。波兰-立陶宛,一个中欧大国,在地图上就此被抹去了几百年之久。一战后,波兰、立陶宛各自独立,却又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成为苏联的一部分。直到苏联作古,立陶宛才真正甩掉身上锈迹斑斑的枷锁,而这也才过去了不到三十年。
历史让人觉得,似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来难以得到幸福。时至今日,有统计表明立陶宛有着世界上最高的自杀率;而在各式各样的排名中,立陶宛和波罗的海其他两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这项比例也一定不会跌出欧洲前五。
诸多因素使我对立陶宛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充满兴趣,因此,我不顾交通的艰难和冬日的严寒,终于来到了首都维尔纽斯。此时,这片土地已被大雪覆盖。
被涅里斯河分隔的维尔纽斯新城和老城
维尔纽斯,谁的家园?
维尔纽斯(Vilnius)的旧称来自波兰语的维尔诺(Wilno)。德奥、俄国一直在欺负比自己弱小的波兰,而波兰也从未放弃欺负比它更加弱小的立陶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刚刚复国的波兰就撕毁了合约,将维尔纽斯这座城市掠走。
和我在华沙见到的波兰人相似,立陶宛人精致而漂亮的面庞上被刻着忧郁的气质。对于那段波兰-立陶宛共有的历史,波兰人称其为本国最辉煌的时刻。可今日的立陶宛人却似乎并没有波兰人的热情——在他们的宣传或博物馆里,这一段历史依然被描述成“受到波兰的压迫”。他们更愿意回忆自己的民族英雄维陶塔斯大帝(VytautasTheGreat)带领先人、在考纳斯和特拉凯的城堡抗击条顿骑士团的过往。
考纳斯,通往山顶基督复活大教堂的电车
由于波兰-立陶宛联邦在政治上的自由和对宗教文化的包容,维尔纽斯曾被称作北方的耶路撒冷(JerusalemoftheNorth),是全世界学习摩西五经的中心,和考纳斯、波兰的克拉科夫一样成为犹太人的家园。
犹太人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经济和文化上的蓬勃发展。在波兰占领的“维尔诺”时期,犹太人几乎和波兰人一起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主人。而二战的枪炮声一响,纳粹德国在短短两年的占领期内就将这里近年的犹太文明完全摧毁,整个波罗的海地区的犹太人只有不到5%逃过这次浩劫。如今,只有维尔纽斯老城里几处斑驳的希伯来文标识和雕像,印证了创造它们的人们在此地的血泪兴衰。
苏联时期的切肤之痛
苏联解体后新生或重生的国家对苏联的反思是集体性的。在维尔纽斯最繁华的格季米纳斯大街(GediminasAve)的尽头,矗立着苏联时期的立陶宛克格勃大楼,那里面仍保留着设施齐全的刑讯室、牢房和刑场。一百多年前,名字取自USSR的LSSR政府就在此监视着人民的一举一动。那几十年里,立陶宛绝对不允许它的人民使用立陶宛语。
俄罗斯在年曾拍过一部名为《伟大的卫国战争》系列片,片中讲到解放波罗的海地区时,前方的士兵装满了三瓶来自波罗的海的水,送回莫斯科总部以庆祝胜利。可这对波罗的海三国而言,则是以苏联-德国-苏联的方式进入了又一次噩梦。
今日的克格勃大楼已被改造为回顾立陶宛百年历史的博物馆。我在那里第一次知道,苏联二次占领波罗的海地区以后,这里的军民组成森林兄弟会,抗击苏联的二次吞并十数年之久,直到和英美失去通信联络。
维尔纽斯克格勃博物馆中由囚室改造的犹太纪念厅
三国中最为惨烈的可能是爱沙尼亚。由于血统上的相近,他们将纳粹德国和芬兰视为解放者,与他们一起打击苏联。于是苏联在二次入侵后,对爱沙尼亚施加了最强劲的报复,不仅在进驻前大规模毁坏其首都塔林,还将大量波罗的海居民迁往荒凉的内陆,比如乌兹别克甚至西伯利亚,以限制他们回到家园。今日的爱沙尼亚在波罗的海三国中本族人比例最低,很大程度是由于苏联当年的移民政策使得很多俄罗斯人来到波罗的海地区。重新独立后的拉脱维亚对这些俄罗斯移民颁布了一项报复性的《非公民》法令——年以后搬入的俄罗斯人及其后代被称作“非公民”,无权取得拉脱维亚护照。虽然之后,拉脱维亚又渐渐放宽了这些“非公民”取得护照的条件。
立陶宛人和波兰人在文化最为相似,对于入欧也是最为积极。在立陶宛,英语的使用畅通无阻;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是苏联时期留下的“非公民”,因此在那里,我常常需要使用基本的俄文和他们交流。老人们听到俄文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开心,想必他们还在心里默默怀念着苏联吧。
维尔纽斯地标,格季米纳斯城堡里波罗的海之路纪念馆中的地图
理想国
由于远离莫斯科,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受到的束缚日渐宽松。年8月23日,三国共同发起了至今让他们最为自豪的“波罗的海之路运动”。南起维尔纽斯、北至塔林,人们手拉着手站在公路两旁,组成一个长度超过公里的人链,以表达他们渴望重获民族自由的决心。年3月,最为勇敢的立陶宛直接宣布独立,这也成为了苏联解体的直接引发剂。
挣脱了这一层政治枷锁,随后到来的不仅仅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还有文化上沉寂许久后的爆发,加入欧盟无疑也有助于波罗的海三国的艺术走向世界。我最为熟悉的伯明翰交响乐团今年迎来新的音乐总监,不到三十岁的女性指挥家米尔加·泰拉(MirgaGra?inyte-Tyla)便来自维尔纽斯。
年的愚人节,维尔尼亚河(Vilnel?)所流经的维尔纽斯一片区域宣布独立,这片区域被称为对岸共和国(U?upisRepublic)。对岸共和国虽然拥有自己的货币、国旗,甚至还曾经拥有过一支12人的军队,但是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承认。这个国家更像是一个艺术家组织——现任总统是一位导演和诗人;画廊和咖啡馆填满了这块被维尔尼亚河分隔开的区域,有意思的是维尔纽斯的市长也经常光临这里举办的活动。
左岸是维尔纽斯古城的贝尔纳丁公园,右岸是对岸共和国。
河道的左侧挂满了已被积雪覆盖的画。
对岸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四十一条宪法,其中的几条如下:
第一条.每个人都有在维尔尼亚河畔生活的权力,维尔尼亚河有流经每个人的权利。
第三条.每个人都有死亡的权利,但不是义务。
第六条.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
第七条.每个人都有不被爱的权利,但不是必须的。
第二十二条.每个人都有对永恒憧憬的权利。
第三十三条.每个人都有哭的权利。
第三十七条.每个人都有不拥有权利的权利。
第三十九条.不要被打败。
第四十条.不要还手。
第四十一条.不要投降。
本文作者于-学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