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术之养晦卷三善养者其利久远,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微尘的世界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殊难形辩。

阴晴、四季、昼夜的交替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类已经习惯、并根据这种变化来安排生活、工作。然而,如果以”明晦“比喻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却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

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谁也不会去想穷途末路的惨象;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时候,谁也想不到会”莫须有“的罪名加身!这与人性有关,更有复杂的主观、客观因素搅合在一起,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沈万三富甲天下,南京城的一半城墙都是他出钱修的,却被朱元璋治罪,身陷囹圄。

苏东坡以”致君尧舜“为理想,心系苍生,他以强国富民为己任,诗文名满天下,前途可谓一片光明!然而,却因”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几句牢骚话,卷入乌台诗案,几乎丧命。

沈万三和苏轼都是在事业顶峰的时候,猝然遭受打击,并由此进入生命的”晦“暗之中。然而,雪泥鸿爪,草灰蛇线,在他们生命最辉煌的时候,难道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引起警示吗?他们的遭遇难道没有化解的办法、而是不可避免的吗?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一般人对事业、对生活的追求是锦上添花、再上层楼,所谓”乘长风破万里浪“。然而,人有生老病死,当身体不足以承载野心的时候,急流勇退是必然的选择;而当遭遇外界的阻力、困难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法却是”战胜它!“——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这是很难战胜的人性。

其实,任何不如意都可视为上天的示警,我们必须从全局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去审视、思考,将不如意的日子变成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间歇、空档,为了迷惑对手、保全自己,我们要学会”韬晦“,不露一丝痕迹。

不如意的日子不是”晦“,它可以将生命导向更大的辉煌,也可能将生命带入”晦“的深渊。

当遭受猜忌、诽谤的时候,不要着急去辩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韬晦正其时也!

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是放舟江湖、逍遥快活,还是踌躇满志、功高震主?范蠡、张良是榜样,文种、韩信是教训!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

当苏轼的名望超过赵官家的时候,上天也许警示他应该”低调“了;当苏轼为民请命,批判”新法“的种种弊端的时候,朋友也许提醒他应该”保身“了;当苏轼身陷囹圄的时候,”韬晦“已然来不及,他只能直面无边的”晦暗“了!

职场也是如此。当加薪加职、弹冠相庆的时候,也许”韬晦“正其时也——初履新职,业务不熟悉;面对新的上司、新的下属,环境不熟悉;在失败的竞争者虎视眈眈之下,若以”新官上任三把火“开路,受挫将是大概率事件。

杨慎之前,人们探索”韬晦“之术,诸葛亮”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韬晦,白居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是韬晦;杨慎之后,《韬晦术》集古人韬晦之大成,赫然于案头,难道还要执着于”君子当自强不息“吗?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所谓”养晦“,就是在外界看来依然繁花似锦的时候,悄悄地转变思路、度过危机。”养晦“是化解潜在风险的一种积极、主动的策略,也是一种最安全的方法,它不是清静无为,相反,“养晦”需要积极活动,以各种手段、假象迷惑对手,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完成凤凰涅磐!

司马懿装疯、装傻、装老年痴呆,最终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天下,成就一代帝国霸业,可谓”养晦“的高手。而那些功成名就之后,却落得”兔死狗烹“下场的人,不可胜数,引来后人无穷浩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ms/13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