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诚信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index.html
广州城中村刘远摄
[广州城中村]
广州城中村,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起始的二十多年间,由于广州市区的急剧扩展而产生的现象。一些原本远离城区的城市郊区乡村,由于田地全被征用盖起了高楼大厦,从而变成了城市混凝土森林包围中的一座座孤岛——城中村。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同时它们又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靠近工作地点,租金低廉,生活便利,城中村成为千千万万外来人口的聚集地。这些外来人口,从事着各行各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城中村的出现,首先是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轨迹。原先主要靠种菜为生的菜农洗脚上田,由“耕田”变成了“耕屋”,变成了靠出租房屋为生的包租公包租婆。
城中村还使村庄的房屋彻底变了样。随着租金收入的增加,以前低矮的平房瓦屋逐渐变成了不断加高的混凝土楼房,三四层居多,五六层也不少。楼与楼之间挨得很紧,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握手楼”“接吻楼”“一线天”的景象到处可见,许多地方连一线天也看不见,大白天暗的像傍晚。街巷里通道狭窄,许多地方两个人通过都困难。许多房间通风不畅,光线不足,阴暗潮湿。
在城中村的人口结构中,租屋的外来人口占了大多数,而村子原来的主人作为房东的村民却成了少数人。
城中村卫生条件差,治安也比较乱,早期一度成为偷盗抢劫贩毒传销等不法分子的藏污纳垢之地,后来经多年治理已有很大改善。
城中村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商业和服务设施,不论吃的穿的用的,各种服务一应俱全,住户足不出村,即可满足各种生活所需。
就拿吃的来说,既有粤菜、川菜、湘菜、东北菜等各地特色餐厅,也有广东萝卜牛杂、重庆酸辣粉、贵州麻辣烫、桂林米粉、兰州拉面、陕西凉皮等各种风味小吃;既有带空调铺地毯的酒楼,更多的则是简陋的大排档,还有众多的路边摊。
购物也很方便。菜市场、水果摊、服装店、鞋店、百货店、五金店、家具店、书报摊、影像摊随处可见,小士多店更是星罗棋布;还有独具特色的旧货店,在这里花几百元到上千元即可把租房所需全套家私置办齐备。
休闲有沐足、推拿,护理有美容、理发,还有发廊妹的按摩;医院、诊所、药店,还有江湖郎中;上学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打麻将下棋打扑克有祠堂、庙宇的老人活动中心;还有洗衣店、缝纫店、照相馆、租房中介、电话吧、彩票点……
城中村是外来人口的落脚点,也是脱贫致富的发源地。多少人怀揣梦想从这里踏上了寻梦的旅途;多少乡下人在这里变成了城里人;多少年轻人在这里度过了最美好的年华;多少人进来时一无所有,离开时满载而归;多少人由租城中村农民房,到租城市小区居民房,再到供房、买房、买别墅;多少人由靠两条腿步行,到坐摩的、搭的士,再到开自己买的车;多少人由单身一人,变成小两口,变成三口之家,又接来父母共享天伦,又引来亲友共同发展……每天这里都有许多人离去,他们腾出的地方马上又有许多人住了进来;这些四处漂泊的“漂”一族,哪个人没有多次搬迁的经历?因此又带旺了一个行业——搬家公司。
城中村也是卧虎藏龙之地。从这里走出了多少名演员、名歌星、名主持、名记者、名作家、名编辑;多少小职员从这里起步变成了金白领;多少打工仔从这里起步变成了小老板大老板;多少小公司从这里起步发展成了大企业……
城中村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中使多少人脱了贫致了富,成就了多少人的梦想。
[拍摄手记]
广州对城中村的拆迁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最早拆迁的好像是猎德村。如今重建的猎德村已接近完工,在一片新建的岭南风格的祠堂后面,是一排排二三十层高的现代化公寓楼。年的端午节我曾在朋友带领下去猎德村拍摄划龙舟,那是我生平第一次亲眼看到划龙舟的热闹场面,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许多现场照片。还好这些照片一直保存在笔记本电脑里没有搞丢,编这本画册时我把它们编了进去,算是对拆迁前的猎德村的回忆。
当从报纸上看到今年七月一日开始拆迁杨箕村,不久其他城中村也将陆续拆迁的消息后,我马上产生了拍摄广州城中村的念头。这距离我拍完广州西关还不到半个月时间。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我于7月12日开始,用了三天时间,把三元里、杨箕村和猎德村分别作为即将拆除的、正在拆除的和拆后重建的三种城中村的代表进行了拍摄。这三个城中村,可以看作是广州郊区乡村城市化进程的缩影。那几天正是广州入夏以来少见的高温天气,每天气温都在35度以上,每天拍摄下来上衣和内裤都被汗水湿透了,但我觉得终于了结了一件心事,为城市化进程中即将消失的广州城中村留下了一份影像记录。
城中村一向给人们的印象是鱼龙混杂脏乱差并且治安不好没有安全感。听说我要去城中村拍摄,有朋友一再提醒我要注意安全。但是当我进了村之后,却有一种如鱼得水似鸟归林的感觉。啊,城中村,久违了!多么熟悉的场景,多么熟悉的面孔,多么熟悉的味道!这是我曾经多年混迹其中的环境呀,这是多少外乡人开始寻梦之旅的地方呀,这是成就了多少人梦想的地方呀!在这里虽然人们素不相识,但几个人挤在一张桌子上用餐,互相闻着他人的汗腥味,饭却吃得特别香。平时在大热天好像没有空调就吃不下去饭,如今在这里的小吃店里连风扇都没有,一碗酸辣粉下肚汗流浃背,却觉得是那么痛快那么酣畅淋漓!在这里你才会体会到幸福和快乐其实就是辛苦劳作后喝一瓶一块钱的冰镇汽水、吃一碗五块钱的家乡小吃那么简单!
如今城中村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大规模的拆迁即将结束它们的存在。曾经作为“漂”一族多年混迹于各地城中村的我,心里是五味杂陈无以言说。城中村在“漂”一族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印痕,“漂”一族也对城中村永远怀着深厚而复杂的感情。
再见了,城中村。
[“大家”说]-唐东平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
特定时代特有的人文景观
真没想到,拍摄过大量旅游摄影画册的刘远先生,居然又向我们郑重地推出了一个颇为严肃的纪实作品影集──《广州城中村》,作为他系列纪实作品“广州三部曲”中重要的一部。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城中村”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留存在城市区域内的传统乡村;二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城中村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往往在外观上显得较为杂乱,建筑以低矮拥挤的老房子为主,街道狭窄,设施落后,环境脏乱,人流混杂,秩序混乱,常被国内许多学者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贫民窟”。与繁华的城区地段相比,这里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为低廉,涌入大都市的寻梦者大多会将此地作为他们在异域他乡的栖息地或中转站。自改革开放以来,怀揣着发家致富梦想的外乡人络绎至此,他们中有志向高远日后成为社会精英的弄潮儿,有淳朴善良小本经营的平民百姓,也有坑蒙拐骗偷盗抢劫之辈与从事黄赌毒勾当的不法之徒,在这里形成了藏龙卧虎、鱼龙混杂的局面。平日里,人来人往,人流里大多是操持着不同方言的农民工与小商贩,他们忙碌着各自的生计,路边摊上,小餐馆里,他们手捧大瓷碗围在小饭桌周围,汗流满面地享用着廉价的地方小吃……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会将自己的辛苦所得认真数点,精打细算留下小部分生活费,其余的便统统寄给留守在远方老家的父母妻子……
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改革开放社会的时代缩影,这里的人们大多心地善良,他们勇于拼搏,他们顽强挣扎,城中村里承载着千万个外乡人的梦想,隐藏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
可以说,这是一个特定时代所特有的人文景观,是中国当今城市乡村大千世界“固态文化”和“活态文化”的集散之所!
而刘远先生镜头下的三元里、杨箕村和猎德村,正是中国城市发展改革大潮里剧烈变革的城中村的典型代表!
刘远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以最朴实无华的摄影语言,将一代人的梦想、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座城市的公共记忆,以曾经的存在方式,不干预,不掺水,不滥情,以冷静理性的目光,平白清晰地勾画出其历史的峥嵘轮廓,真正呈现出这个城市原有的“固态的”与“活态的”文化体系,如实地呈现出“事实严酷的光芒”(沃克·伊文思语),于迅疾之间机智地编簒成一部难得的城市形象档案!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不事语言雕琢而直陈其事的“如是而已”式的记录影集,作者在此有意放弃了语言的修饰与美化,完全改由纯粹的和最为简单的记录方式,以袖珍数码相机的机械式记录和大景深的客观展现,极力让事实本身来说话,不避琐屑,不加渲染,直截了当,坦坦荡荡,因此本影集在整体风格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一如叙家常那样朴实无华!
当然,这样的方式和这样的成绩,完全得益于作者骨子里最为质朴的“访根寻踪”的感念意识与“饮水思源”的感恩情怀,而这一切也正好与纪实摄影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关怀意识与影像文化所遵循的道义相契合。只要时机成熟,契机一动,就会像考古队的抢救性发掘一样,刘远先生以近乎职业摄影师的敏感,果断地采取了行动,仅仅以三天时间,短平快地完成了本画册主体部分的拍摄任务,并有机地令即将消逝的、正在消逝的和拆后重建中的三个城中村串联起来,形成了自己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和奇特历史现象的个人领悟与热情诠释。画册末尾加添五年前拍摄的猎德村端午节划龙舟,更是不惜笔墨地将这一地区尚存的“活态文化”加以推介与铺陈,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本画册主旨的进一步演绎,并在情感的抒发方面推波助澜,宕开一笔,并就此绵延开去,勾起观众无穷的回味与遐想。
快速反应和超强的执行能力,则是刘远摄影一以贯之的风格,该影集仍旧延续了刘氏速战速决的特色。三天拍摄完成,不得不令人佩服。当然,在极短时间内取得这一成就的关键还是在于刘远先生平时的丰富积累和时时刻刻的“有心”与随时随地的“用心”──退休下来的刘远先生一直能够保持一颗平实的心态,专心致志地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人,随时随地认认真真地寻求着摄影真正而又实在的意义!
[关于作者]-刘远简介
刘远,年出生于河南,生长于陕西,漂泊于海南,辗转于广东,现居广州。务过农,做过工,经过商。游历百余国,画册百余本,展览七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北京映画廊等机构收藏。
主要出版
《活在广州》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
《红色影像之旅》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
《记忆与表达——东欧行记》香港文化中国出版社年
《北京有个》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走进朝鲜》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北纬90°破冰之旅》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海南情》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徜徉加勒比》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河南人》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我心中那块黑土地》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
《行走俄罗斯》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
《云雾不列颠》文化艺术出版社年
《这般—刘远眼中的朝鲜》中国时代出版社年
《如是—刘远眼中的美国》中国文联出版社年
《极地》中国摄影出版社年
主要展览
《红色影像之旅》年至年在山西、北京、广东、贵州、内蒙古、河南、湖南等地十个城市展出,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
《广州纪事》年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展出。
《丽水人》年在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展出。
《生活在连州》年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展出。
《意志的风景》年在广东美术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展出。
《视读南疆》年在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展出。
《一个中国人眼中的以色列》年至年广东、广西12所大学展出。
《当相机掠过城市》年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展出。
《走进朝鲜》年在立陶宛国际摄影节展出。
《红色土地》年在美国纽约摄影节展出。
《北京》年在土耳其安卡拉展出。
《严肃的红色——朝鲜行记》年在日本东京展出。
《性感的红色——加勒比行记》年在韩国首尔展出。
《同一天空下》大型室外展年至年在连州、昆明、西安、郑州、上海等地展出。
《远望——古巴与朝鲜》年在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展出。
《极地》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南极风光》年在美国亚特兰大摄影节展出。
﹌﹌﹌﹌﹌﹌﹌﹌﹌﹌END﹌﹌﹌﹌﹌﹌﹌﹌﹌﹌
编审:方学辉、黄一鸣
审校:刘小利、黄小涛
责任编辑:远方
投稿信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