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不是故事的故事,不像现实的现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index.html

最近,《让子弹飞》又火起来了。很多人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我最近又把这部片子看了两遍,觉得真是一部经典之作。或许姜文没想表达这么多意思,而且他也确实曾说过,这部电影里没那么多隐喻。但仁者见仁,这里我再把这个故事温习一遍。

故事很简单,一个落魄的革命军人带着一帮弟兄当了土匪,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变成了鹅城县长,与当地的恶霸黄四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最终将恶霸打败。

故事主线非常清晰,但过程却不简单。

张麻子这个人很奇怪,他其实是被黄四郎这类人逼得没办法才跑到山上落草为寇,但现在却要跑回城里跟他们斗一把。

一到鹅城,首先看到城墙上贴着通缉他的告示,一张鞋拔子脸,满脸麻子(看上去有点儿像朱元璋)。这样的面相,不用多说,在老百姓眼里也不是好人。这种手法自古以来屡见不鲜。古代封建统治者往往将起义军描绘成杀人越货的匪徒,当年的国民党四处宣扬红军“见人就杀”,现在呢有人指责你抗疫不力拖累全球。。。对于革命者来说,陷害和污蔑就是反动派的灵丹妙药和不二法器。

面对污蔑,怎么办?张麻子说了,“越不像就越安全”。当年教员不就说了吗,让反动派污蔑去吧,我们做好“对敌人的宣传。。。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用这种方式击碎敌人的谣言,让老百姓和敌对势力看清事实,提升我们的影响力。

所以,你说什么不重要,关键看你做什么、怎么做。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好谁孬,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蒙蔽的,更不可能用洗脑的方式去蛊惑所有人。

但他要当一个好县长,是非常难的。黄四郎自己都说了,此前鹅城51任县长都是王八蛋、禽兽、畜牲、寄生虫。想让老百姓改变这种印象,谈何容易。就连县衙门口那被杂草缠绕的鼓从乾隆年前就没人动过了,可见这种状况是根深蒂固。

所以,他一步步的采取行动。上任伊始,先枪毙“麻匪”,接着就喊出了“不准跪”的口号。

不准跪,那就意味着顶多他坐着,你站着。但这本身没什么,你去吃饭,你坐着、服务员站着;你去演讲,你站着、听众坐着,哪怕是面对上级或者长辈,有站有坐都很正常。

但跪就不一样,他坐着、你跪着,就意味着不平等,就意味着没有尊严。否则,为啥当初马戈尔尼和那些后来者们死活不给大清国的皇帝下跪?

但跪是几千年的传统,你张麻子来了居然破天荒的喊出不准跪,这可不是小事儿,黄四郎们自然不高兴。这怎么能体现我的尊贵?所以,必须要修理张麻子,这是后话。

接着,张麻子和师爷讨论挣钱,师爷习惯性地先搜刮穷人,发现鹅城老百姓都成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但张麻子却说好,要挣富人的钱。但师爷告诉他,挣可以,但只能跪着挣。他还对疑惑的张麻子说,跪还得找门路,有些人想跪还没门儿呢。师爷就是花钱才拿到的官印——也就是跪的资格。

但张麻子却想站着把钱挣了,怎么办?用枪和官印。

只有枪,不合法,就是土匪,充其量是个有能耐的土匪,只能在山上当流寇挣钱;

只有印,虽然合法,但没实力,那就是板上的鱼肉,随时都会被黄四郎们处理掉,只能跪着挣。

所以只有端着枪,揣着印,这才安全、才体面,因为他知道,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

黄四郎只给他两条路,滚蛋走人,或者跪下当狗。

不过开始的时候张麻子还是想得简单了,他以为给了老百姓公平,老百姓就会站出来拥护他。他错了,老百姓有翻身的意愿,但却不会自发站出来。他们也有力量,但思想是有些麻木的,没有方向的,他们甚至分不清敌我。武举人折磨卖凉粉的,他们在一边叫好,像极了鲁迅笔下的看客。你分了钱、给了枪,他们依然不知道干啥,任凭你那句“枪在手”喊破了嗓子,也绝不可能实现“跟我走”的目的。

所以,黄四郎就让胡万和武举人合演了一出戏,逼死了六子。你不是想当青天大老爷,想要公平吗?好,就让你看看,说的算的不是县衙,是哪?讲茶大堂,乡绅们控制的场所才是断案的地方。

但这样,反而使张麻子更加下定决心,他说过自己腿脚不利索跪不下去,他又说了,自己不会离开鹅城,那只有斗争了。毕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就是请客,也是师爷说的“鸿门宴”。

赴宴的地方,“竹林掩映、碉楼耸立”,加上多人的武装守卫。这是什么,是“易守难攻、万夫莫开”的铜墙铁壁啊。弟兄们害怕,害怕打不赢,但张麻子不怕,为什么?因为他一眼就看穿了,黄四郎的铜墙铁壁是乌龟壳,是不堪一击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鹅城的老百姓,只要他们起来了,碉楼这个乌龟壳就要倒掉了。

怎么办?发动他们,给他们希望,让他们有团结起来的信心和拿枪反抗的勇气。

于是,张麻子处死了黄四郎的替身,实际上就是打了一个个胜仗。结果替身被处死后,老百姓看到希望了,都拿起枪来了,跟着去斩四郎、打碉楼,拿回原本属于他们的东西。

就连那些武举人、管家都纷纷变成了“带路党”,表忠心、干革命。这些人就是中间派的典型代表,他们的立场是摇摆的,或者说他们没有立场,觉得谁能胜利就跟谁。而他们在革命中的呼喊声也是比较大的,身子超过了那些一无所有人的人,很具有欺骗性。就像武举人,昨天还把自己屁股往黄四郎脸上凑,结果革命的高潮一到来,转眼就要用9种方法弄死黄四郎,可笑不可笑?实际上,如果麻子败了,他们会用同样的办法去处罚造反的人。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了。

师爷更是个骑墙派典型中的战斗机,他一开始就不是跟张麻子一路的,一直想逃,但无奈逃不出麻子的五指山。开始是极力不同意张麻子站着挣钱,一门心思想跪。后来看到他手段了得,又有了跟他干票大的的想法。但仍然跟黄四郎勾勾搭搭,最后被炸了个脑臀分离。临死前也没有忘了劝张麻子投降,始终认为革命是不会成功的,抵抗是没有用的。

师爷不是土老帽,他可是有文化有见识的,是吃着火锅唱着歌,能谈风花雪月的,非一般的泥腿子能比。这种人少吗?不少。

“七七事变”爆发后,汪精卫一批精英断定,中国绝不可能与日本抗衡,不如投降,带着一帮要员成立了伪国民政府。陈寅恪跟好友吴宓谈起此事,曰“此次事变,结果必为屈服,抵抗必王国,屈服乃上策。。。一战则全局覆没,而中国永亡矣”。胡适、金岳霖等很多人持同样的观点。哪有半点的决心和信心?

张麻子早就看穿师爷这样的人是不可靠的,但他依然选择相信他,或者说团结他。因为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战胜黄四郎。

最终,仗打赢了,心却散了。弟兄们鼓动着大哥走,不要在鹅城这穷乡僻壤了,他们几个要离开,去哪?去浦东,去上海。

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上海怎么可能就只有浦东,浦东又怎么能代替整个上海。而且,不要忘了,更何况在电影里设定的那个时代,浦东还是片荒地,显然不是好地方,哪怕在几十年后开发浦东之前,上海地界还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

他们几个弟兄显然不是吃苦去的。那么浦东代表啥意思呢??

其实,张麻子也不是土老帽,他很时髦,他懂莫扎特,他还要让六子去东、南、西洋看世界、学知识,他不反对去浦东,但他不认同兄弟们的方式。

张麻子带头打破了一个旧世界,他想继续改造建设一个新世界,但他的弟兄们却不想继续像以前一样苦哈哈了。因为那样“有点不轻松”。

弟兄们满面春风、喜气洋洋地骑着车、唱着歌、载着美女走了,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他希望下回弟兄们能跟他打个招呼,但他知道,他的弟兄们再也回不来了。

张麻子为了鹅城的百姓,牺牲了儿子、兄弟还有“夫人”,最终只能带着一身尘土,一个人孤独上路。

他沿着来时的路继续走下去。结果半路,火车来了,车尾站着一个人,身穿师爷的衣服,如果暂停一下,能看出来,那个人是黄四郎,但又不是黄四郎。因为黄四郎和替身都死了,但像黄四郎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或者说产生黄四郎的土壤和基因还存在,所以他必须坚持一路走下去。

哪里是终点?

他倒下的地方是他自己的终点,但我想,他一定希望不是这条路的终点,他一定希望后来人继续走下去。

希望他的愿望能成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jn/13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