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十个葡萄牙人三

在用葡语介绍过萨拉查的是非功过之后,让我们来看这一篇用汉语写成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最伟大的十个葡萄牙人”系列中介绍位列榜单第三名的AristidesdeSousaMendes(阿里斯蒂德·德索萨·门德斯)的。需要说明的是,占据第二名位置的álvaroCunhal(阿尔瓦罗·库尼亚尔)的文章,我们暂且跳过,在今后某个合适的时候,再将它补上。

我们认为,门德斯先生在历史上的功绩——或者说与其有关的人性与神性的光辉为人类文明的延续而做出的贡献——是绝对不小的。门氏作为一名杰出的外交官,在考验降临到他身上时,做出了在我们现在看来正确的决定,从而让他青史留名。此外,纵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门氏之身份、职责相似,而又与他做出了一样的决定的,一共有三名外交官。幸运的是,这三位先生没有被人们遗忘,他们亦陆续得到了应得的表彰与敬仰。

因此,这篇文章并不是专门为了门德斯先生而写,它同样是为了纪念与门氏相似的其他两位外交官:来自中国的何凤山先生,与来自日本的杉原千亩先生。这三人都因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顶住各方面的压力而尽力救助犹太人而受到各个种族人类的尊敬,并获得了以色列政府颁发的“国际义人”的荣典。

(图中三位外交官分别是葡萄牙的门德斯,中国的何凤山与日本的杉原千亩)

我们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冰冷的集中营铁丝网,刻在集中营大门上的讽刺的“Arbeitmachtfrei”(工作带来自由)的讽刺的标语,还有那夺走数百万人生命的毒气室。我们还知道的是,在纳粹的杀人机器全力运作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同样也存在着奋力救助这些可怜的犹太人的勇士,比如著名的辛德勒。辛德勒的工厂里曾经容纳过数千名犹太人;而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三位外交官,每一位都曾为数千名犹太人签发了能够让他们离开德国境内的“生命签证”。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对于生命的尊重与对于历史的敬畏,走进那个恐怖与光辉并存的时代,去了解三位外交官所做过的事情。

门德斯

门德斯出生于年。他虽然在科英布拉大学中学习法学,但他本人与他的哥哥César却在步入社会之后全部从事了外交方面的工作。哥哥César还曾经担任萨拉查政府中的外交部长。

门德斯曾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外交领馆工作。之后,从年开始,他被任命为驻法国波尔多总领事,直到二战的爆发。需要说明的是,同样在年这一年,奉行保守意识形态的萨拉查政府向葡萄牙的各位领事代表发出了第十号公告,为了限制外族人入境对政权的干扰而限制犹太人在葡的居留。该公告几乎全面禁止了犹太人在葡定居,仅允许驻外外交领馆发出最长30天的旅游签证。

在当时的欧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排斥犹太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自从三千多年前犹太人在以色列的家园被巴比伦人摧毁之后,犹太人就被迫以四海为家,过着被当作异族看待的飘摇生活。犹太人的家园先后被罗马人、阿拉伯人与突厥人占领,因此在二战之后以色列建国以前,很少有犹太人能够回到那里定居。绝大部分的犹太人散布在全世界。因为种种原因,当时的许多人对犹太人存在明显的敌视情绪。有历史数据表明,在年代的奥地利,甚至存在着许多比希特勒(当时他还没那么魔怔地反犹太人)更加激进的反犹主义者。

那么,萨拉查在看起来风平浪静的年发了一个禁止犹太人移民或长期居留的法令,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情就开始变得紧迫起来了。

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战争中,葡萄牙一直保持中立,因此只要不与前面提到的第十号公告冲突,战争难民仍然可以合法地进入葡萄牙。在9月至12月期间,就有名左右难民进入葡萄牙躲避战火。然而,年11月11日,萨拉查政府发出了更加严厉的第十四号公告,全面限制犹太人入境;除此之外,还限制了驻外领馆的签证发放权。

这对于渴望到葡萄牙避难的难民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这份第十四号公告几乎意味着,任何一个难民走进葡萄牙领事馆,在申请签证时一定会被拒绝;在他失望地走出领馆的时候,几个德国兵可能就在大门外等着他。

在年5月之前,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国家还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门德斯在位于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也还算轻松。但是,他违反了里斯本来的命令,给他在当地认识的好朋友,犹太人拉比(犹太教的神职)克鲁格发放了前往葡萄牙的签证。看来,门德斯在当时也许还并没有下定决心,与政府对抗来拯救犹太人群体,他只希望他的好朋友能够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令他不安的事情是,克鲁格拒绝了这份签证。他无法单独接受签证,而把他的教众抛在身后。克鲁格的回应,让门德斯陷入了“难以估量的道德危机”之中,直到德军攻入法国。

(图为门德斯与犹太人克鲁格)

德国人比预想中来的要快,他们仅用了一个月,就让法国军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波尔多很快将会落入德军之手,而门德斯的领馆——可以预见地——也即将关闭,他本人也很快就要被召回里斯本了。

6月17日,无法继续战争的法国政府开始和德国谈判。就在这一天,门德斯突然被一股“神圣的力量”所驱使,做出了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正确的决定。据他的儿子回忆说:“我的父亲站起来,恢复了往日的沉静,但情绪十分激动。他刮净胡子,整理好衣服,然后大步走出卧室,打开领事馆大门,并大声宣布:“从现在起,我将给每个人发放签证。从此将不再有国籍、种族和信仰的界限。”父亲还告诉我们,他已经听到了内心深处来自上帝的声音。他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图为门德斯签发的一张签证)

门德斯的决定遭到了女儿等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却不顾这些,集中精力批发签证。他说:“我宁愿与上帝站在一起,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反抗上帝。”在妻子、秘书以及其他一些难民的共同帮助下,他简化了签证申请程序。据犹太电报局报导,在当时,人口刚刚超过万的葡萄牙已收到约万份签证申请。

葡萄牙驻西班牙大使TeotónioPereira听说了门德斯的行动,迅速前往法国和西班牙边境,试图制止这项活动。佩雷拉指责门德斯的行为是在包庇“失败者”,破坏了葡萄牙的政治统一。他依仗萨拉查的权威,宣布有门德斯署名的签证全部无效。

6月22日,法德签署停战协议。6月24日,门德斯收到了萨拉查的召回令,被迫启程回国。一路上,他继续向被困在法国的难民发放葡萄牙签证。他的儿子John-PaulAbranches讲述了一个故事:

当父亲的公交车抵达法国边境城镇昂代伊时,一大群难民正滞留在检查站附近,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话向葡萄牙政府核实情况。原来,他们的签证上有门德斯签名,而被拒之门外。父亲命令司机放慢速度,挥手让难民们跟随他来到一个没有电话等通讯设施的边境检查站。在出示了外交证件后,父亲带领着难民越过边界,走向自由。

所幸,门德斯签发的签证被认定为继续有效;萨拉查也迫于压力,在6月26日授权犹太移民援助协会的办事处由巴黎转移至里斯本。

但是,门德斯的行为毕竟违反了葡萄牙政府的命令。在门德斯被召回国之后,几乎立即就被停职并面临指控。最后,在年,门德斯被处以停职、薪水减半的处罚,并在一年之后被强制退休。这导致门德斯全家的生活立即变得捉襟见肘。有一次,门德斯一家还要到里斯本的犹太食堂去吃饭,在被告知这里只允许难民进入时,他回答道:

我们也是难民。

门德斯曾经乐观地认为,葡萄牙政府有朝一日一定会给自己平反。他的预见是正确的,但是遗憾的是,他无法亲自看到这一天了。年,门德斯突然罹患中风,并在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享年66岁。

为了表彰门德斯在营救犹太人方面的义举,以色列政府在年向门氏追授了“国际义人“称号。而在萨拉查政府倒台之后,新政权的议会终于通过决议,为门德斯先生平反。年,葡萄牙全国为门德斯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纪念活动。时任葡萄牙总统马里奥·苏亚雷斯还称赞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葡萄牙人”。

(这四张图片分别展示了:1.位于维赛乌大区的门德斯故居;2.用葡萄牙传统的Azuleja做成的门德斯纪念碑;3.位于维也纳的门德斯广场;4.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的门德斯纪念碑。)

何凤山

何凤山出身贫寒,幼时父亲早亡,他刻苦勤奋,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雅礼中学,后又考入雅礼大学,年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年获得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年开始在中华民国外交部供职,开始了其40年的外交生涯。年被派往中华民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任一等秘书,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中华民国驻奥地利公使馆改为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何凤山升任总领事。据他的女儿何曼礼介绍,何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得到基督教信义会的帮助才得以继续求学,终获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退休后定居美国旧金山,除写作之外热心教会工作,年以96岁高龄去世。

年之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逐步升级,犹太人为避免被抓入集中营,只有离开欧洲,但要想逃离就必须获得外国签证,于是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奔走于各国使馆之间申请签证,在当时一张签证就可以拯救一条生命,因而被称为“生命签证”。但年7月6日在法国埃维昂莱班召开的国际难民会议上,与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等32国均拒绝接受犹太移民。此时何凤山基于人道主义立场,不顾上司驻德大使陈介的反对,在中华民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向数以千计的犹太人发放了“生命签证”。从年到年5月何凤山奉调回国,2年间他共签发多少张“生命签证”其准确数字已无从统计,根据已找到的签证看,一份年6月的签证的号码为号,另一份年10月27日的签证号码为号,也就是说半年间他共签发了近0份签证。纳粹当局也以总领事馆原属于犹太人房产为由,将总领事馆没收。而在国民政府又拒绝出资租房后,何凤山自掏腰包在约翰内斯巷22号租下一套小公寓,把总领事馆搬到那里,继续坚持发放签证。年4月何凤山被外交部记过一次。

(图为何凤山签发的其中一张签证)

到上海避难的3万犹太难民,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所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美国前财政部长麦可·布鲁蒙赛尔也是当年手持何凤山所发的签证、到上海避难的见证人。许多人凭着何凤山发放的签证,逃到加拿大、南美各国、菲律宾、美国、巴勒斯坦、古巴等地,躲过灾难。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年有名犹太人在维也纳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图为位于上海虹口的犹太人历史街区。何凤山先生的生命签证让一批犹太人得以进入当时已经被日本占领的上海。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聚居区变得具有犹太建筑特色,现在原址上建有博物馆。)

十七岁的犹太青年艾瑞克?歌德斯德堡,他疲惫地花了数月的时间,走了五十多个外国领事馆,都失望而回。可是,当他向中国领事馆申请签证,何凤山却给艾瑞克签发了二十份前往上海的签证。因此,艾瑞克整个家族得以顺利离开奥地利。消息传开后,等候签证的长龙在中国领事馆的门前轮候了。一名已被关进集中营的犹太人摩里斯?格罗斯费尔德,在妻子拿到全家去上海的签证后得以释放,一家人平安到了上海,逃过劫难。

一位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说:

有些人虽然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光辉仍照亮世界;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为人类照亮了前程。

曾任世界犹太人组织秘书长的伊斯雷尔?辛格的父母当年也是何凤山所救的,他们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入境古巴,然后进入美国(伊斯雷尔本身在纽约出生)。他说:

我的父母是何凤山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0年,何凤山先生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国际义人”称号;1年,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为何凤山建立纪念碑,碑上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5年,联合国正式誉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8年11月6日,何凤山纪念牌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原中华民国总领事馆旧址前揭幕。由美国海外遗产保护委员会和维也纳以色列文化协会制作的两块铜质纪念牌分别镶嵌在大门两边,上面用德文和英文刻上何凤山的感人义举;年9月10日,中华民国政府明令褒扬,由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及其夫婿吴约翰代表接受总统马英九颁发的褒扬令;年3月15日,「何凤山广场」在意大利米兰揭牌,这是意大利首个使用中国人姓名命名的街道地址。

(这三张图片分别展示了:1.年马英九对何凤山发出褒扬令,何氏之女及其夫婿代为领奖;2.位于上海犹太历史街区的何凤山纪念碑;3.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杉原千亩

与前面两位外交官不同的是,来自日本的杉原千亩先生并不是从德国人手中拯救犹太人,而是从苏联人手中拯救犹太人。年,杉原千亩被日本政府派驻到当时还是中立国的立陶宛考纳斯任日本驻立陶宛总领事。

不幸的是,德国与苏联签证了秘密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可以得到波兰东部与包括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年,当德国忙于攻击法国与英国时,苏联便迫不及待地对立陶宛等国下手了。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纳粹是这个世界上对犹太人最为无情冷酷的政权,那么苏联就可以排第二。由于当时的苏联领袖斯大林十分排斥犹太人,再加上整个世界蔓延的反犹太人情绪,苏联政府对于犹太人也相当地不友好。根据已经公开的历史记录,苏联政府曾经将许多犹太人驱赶到古拉格集中营,还有一些人被强制迁徙到远东黑龙江北岸的一片土地上定居,这片土地成为了现在俄罗斯的犹太自治州。

立陶宛势单力薄,没有人可以帮助她保持独立,免受苏联的吞并。许多从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出逃到立陶宛的犹太人还没有安顿下来,就又要承受灭顶之灾。因此,立陶宛的犹太人们只好走遍了考纳斯城的所有外国领馆,寻求他们的帮助。

幸运的是,他们终于找到了愿意帮助他们的人:荷兰领事。荷兰当时也已经被德国占领,但领事同意发放给犹太人到荷兰位于中美洲的殖民地阿鲁巴的签证。犹太人们得到可以逃出生天的签证,在欣喜之余却又遇到了问题:在当时,这种跨越大半个地球的长途旅行是需要过境许多国家的。也就是说,他们还必须取得他们需要途径的各个国家的过境签证。当时,由于德国海军的威胁,大西洋上的客运轮船已经几乎停滞;因此,他们需要乘坐火车跨越西伯利亚,在海参崴(海参崴)上船,前往东京港停靠之后,再上船跨越太平洋,过巴拿马运河,最后抵达阿鲁巴。

(图为立陶宛犹太人难民的逃亡路线,他们要在大西洋航运几乎停滞的情况下跨越当时仍然和平的太平洋)

我们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一段旅程。西伯利亚、太平洋,这两个仅仅听到名字就让人知道它们是多么辽阔的地方,依然挡不住逃命的犹太人。由于立陶宛在个把星期之后就会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在出发的时候已经是苏联公民,也就无需再取得苏联的过境签证。最后,命运使然,犹太人们逃亡之旅的最后一块拼图就落在日本的过境签证上。

犹太人来到了日本领馆,在大门外苦苦等待。杉原千亩已经收到了来自东京的命令,因为拯救犹太人会让德国不开心,所以禁止他给犹太人发放签证。杉原千亩可以做一个服从命令的称职的外交使节,也可以选择一条未曾设想过的道路。最后,在妻子的劝说下,他决定打开领事馆大门,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犹太人发放签证。

杉原千亩夫妇与领事馆内的秘书昼夜不停地工作。据说,他们甚至把杉原千亩先生本人的签名笔迹刻成了印章,这样就不需要在每张签证的签名上浪费时间了。最后,杉原千亩在领事馆关闭前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发出了两千份左右签证。持有着可以救命的签证,许多犹太人们终于可以踏上远走他乡的旅途了。

(图为杉原千亩发放的其中一张签证)

杉原千亩先生在领事馆关闭之后依然没有停止签发签证。一开始,他把暂时落脚的旅馆辟为临时领馆,继续发放签证;到了他必须离开的那一天,他在火车站候车室里继续发签证;据说在最后,他上了火车,依然没有停止,把签好的签证从火车窗户递给站台上的人;最后,他索性把自己手里的公章交给了留在立陶宛的秘书,让他替自己继续工作。

立陶宛领馆关闭之后,杉原千亩被派驻到柏林总领馆工作。战后,经历了短暂战俘生涯的他得以回到日本。但是,由于违反外务省命令,他被免除了工作。

年,以色列政府为杉原千亩先生授予“国际义人”的称号。由于本人病重,只能委托妻儿代为前往领奖。最后,他因心脏病于年去世。

有人曾经问起杉原千亩这么做的动机。他回答道:

你希望知道我的动机,是吗?其实那是一种任何人在与难民面对面,看着他们眼泪盈眶地哀求时会产生的情操。你会忍不住同情他们。那些难民当中不乏长者和妇女,他们是那么的绝望,他们甚至绝望地想要亲吻我的鞋子恳求。是的,我确实亲眼目睹这样的画面。同时在当下我感觉到,日本政府在东京并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些日军领导是畏惧于纳粹给予的压力,然而内部却是矛盾的。东京的人民没有团结在一起,而我觉得为此和他们打交道显得十分愚蠢,因此我决定不要等候国内的响应。我确信将来会有人抱怨我的行为,但我认为这是正确且应该做的事,救人命不会是件错事……在人性、仁慈博爱、善邻友好的精神下,我冒险做了这件事,面对这些最艰难的状况—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带着双倍的勇气往前。

0年10月,日本外务省于外交资料馆设立纪念碑,称赞杉原为「具有勇气做出人道行为的外交官」。与此同时,杉原的故乡岐阜县加茂郡八百津町也设立了杉原千亩纪念馆。此外,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和考纳斯等城市均存在以杉原千亩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图为杉原千亩先生的故居)

后记

我们不能不为这三位先生的义举而感动。门德斯先生、何凤山先生与杉原千亩先生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拥有杰出品格的外交官。我们常常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那些经常抛头露面的“跨界外交官”上,然而,外交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让迥然不同的两群人可以在兄弟情谊的基础上交流对话。因此,三位外交官可以说是完美地践行了这一条。

他们对于种族平等的贡献亦然彪炳史册。包括三位外交官与辛德勒在内的许多人,凭着自己最为朴素,但也是最为崇高的情感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不是屈服在纳粹的种族理论或者本国政府的无理命令之下。也许我们甚至可以揣测,他们在各自的那个时刻是否收到过神性的感召。

此外,他们的事迹也让世人们反省:人类在重要的时刻,是否可以甘于服从上级的命令而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就像东德崩溃之后广为流传的那句话一样:“你接到了命令,向翻越柏林墙的人开枪,但是你却有着将枪口抬高一寸的权利。”我们认为,三位先生在奋不顾身地发放签证时,一定料想到回国之后自己的待遇。他们的行为毕竟已经违反了当时政府的命令。但是,政府机关的惩罚是制度的必然,但他们的事迹却是出于人性的光辉。

三位先生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观点各有不同,但他们一定都不是纳粹主义者。同样地,他们亦不希望在天国之上目睹纳粹主义在德国之外的一些地方重生。当种族压迫的大棒又一次举起,当雅利安人优越论的谎言重现,三位先生的灵魂无疑受到了玷污。我们认为,极右翼思想的余波是对历史的不敬,是对人性的不尊重,是需要而且一定要被再次扫入历史的垃圾堆的。

人类的历史充斥着野蛮、暴力与血腥。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是会涌现出一批高贵而无私的战士,各尽其能地拯救人类未来的命运。三位先生就是其中一员。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绝不是决定论者口中那虚无缥缈的“趋势”,而是由每个鲜活的人物所构成的正义之剑。

感谢您拨冗阅读。下篇文章将会转回到葡语发布,敬请期待。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jj/9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