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外交部网站发布了一条消息,中国政府决定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外交部记者会上,在谈到相关决定时,我们官方是这么解释的:近一段时间,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反复交涉、晓以利害,宣布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注意,之前台湾在外设立的代表处都以“台北”为名),此举公然违背中立两国建交公报精神,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立陶宛设“代表处”的消息其实断断续续已经传了半年多了,今年3月间就有新闻称立陶宛“拟”设立以“台湾”为名义的“代表处”。
7月20日,立陶宛和台湾民退党当局宣布“互设代表处”,岛内绿媒将之吹嘘为“重大外交突破”。
8月7日,中国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先生在当地主流媒体《共和国报》上发表专题文章《台湾属于中国是国际共识》。而同一天,台湾中央社炒作的是立陶宛现任外交部副部长阿多梅纳斯的表态:“希望其他国家可以从立陶宛的例子中看到,支持台湾不用害怕,就算支持台湾,也能活得好好的。”
阿多梅纳斯。他背后墙上照片是立陶宛现任总统瑙塞达,我们下文会提到他。我回忆了一下,没有想起上一次在国际政治新闻上——无论是中文媒体还是英文媒体——看到“立陶宛”是在什么时候,可能就从来没看到过。我记得以前看奥运会的时候似乎见过立陶宛男篮的身影,但那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所以我不得不合理好奇,一个存在感如此之低的国家,怎么突然之间变得如此跳脱,公然叫板起中国来?它凭什么?
因为对立陶宛基本上毫无了解,所以我先去补充了一些关于立陶宛的基础知识。相关信息最主要来自CIA的《世界事实手册(TheWorldFactbook)》,关于立陶宛的部分最近一次更新是今年7月29日。
先来看地理。
立陶宛属于我们常说的波罗的海三国中的一员,北边是拉脱维亚,东边是白俄罗斯,西边是波罗的海,西南毗邻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以及波兰。
以立陶宛为中心,周边地图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我们把比例尺调大一点,情况会变成这个样子:
深灰色的部分是欧洲,右边一大块灰色的部分主要是俄罗斯。网上有一种说法,立陶宛传统上被归类为东欧国家,可是从地图上看立陶宛比较接近北欧三国,在立陶宛人自己眼里,他们是北欧国家。由于对立陶宛确实了解不多,这个说法我无法查证真伪,但因为它很有意思,所以这里提出来,供各位自己斟酌采纳。
不管是东欧还是北欧,立陶宛地理上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接近俄罗斯,立陶宛在地缘政治上的价值几乎完全来源于此,美俄博弈中立陶宛一直扮演着棋子的角色。“德国之声”曾经报道过,立陶宛人很喜欢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前线”,似乎立陶宛人对棋子的身份依然安之若素,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能看出立陶宛这个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
谈到立陶宛对俄国的态度,还要讲一点历史。
立陶宛政治的历史最早大概要追溯到年明道加斯统一立陶宛,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通过联盟和战争,立陶宛不断扩大领土,几乎囊括今天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全境。到14世纪末时,立陶宛是欧洲领土最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年,立陶宛改信天主教的君主雅盖沃迎娶了波兰女王雅德维加,成为两国共主,立陶宛也与波兰联盟。到年,两国正式合并成统一国家,史称波兰立陶宛联邦。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其黄金年代还是很猛的,能凭一己之力与瑞典王国、奥斯曼帝国还有莫斯科公国开战,17世纪初的波俄战争中,联邦力挫瑞典俄罗斯联军,部队开进了莫斯科,占领了敌方首都,还守了好几年。
不过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8世纪中叶沦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并最终在18世纪末被沙皇俄国、普鲁士帝国和奥地利通过三次瓜分吃了个干净,存在了八百多年的波兰以及存在了五百多年的立陶宛被从地图上抹去。
立陶宛再获独立是一战后,一战中它被德国占领,年战争后期立陶宛宣布独立。独立后的立陶宛大部分地区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年波兰占领立陶宛,年立陶宛共和国成立,不再是苏维埃性质。年,法西斯在立陶宛政变上台。
年苏联占领立陶宛,然而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被纳粹占领。年苏联再次占领立陶宛,重建苏维埃政权,同年立陶宛并入苏联。
在CIA的《事实手册》中,年的苏维埃建政、年的波兰占领、年的法西斯政变上台、年的纳粹占领和年的重建苏维埃都是不写的,只有一句:“立陶宛一战后独立但在年被苏联吞并——美国及许多其他国家从未承认此举。”
我要再次强调,我对立陶宛的了解不算很深入,在我搜集的有限资料中,我有两个印象,一是20世纪上半叶的立陶宛政治史是一笔糊涂账,二是21世纪关于立陶宛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叙事,有很浓重的美国主导的影子。
年3月11日,立陶宛是第一个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的国家,独立宣言到年12月最终被苏联承认,当时离苏联解体已经没剩几天了。
年最后一批俄罗斯军队撤出立陶宛。从那时起到年,是立陶宛经济转型时期,一个与西欧联系更紧密的经济体系被建立起来。年春,立陶宛加入北约和欧盟。年,立陶宛加入欧元区。年,加入经合组织。
结合历史来看,作为曾经的欧洲霸主、如今的蕞尔小国,立陶宛和邻居俄罗斯的关系谈不上友好,甚至存在明显的敌意。这一点延伸到了如今的国际政治舞台上。
上文提到过的立陶宛人喜欢称自己的国家是“前线”,那么它是谁的前线?答案是反俄前线,美国的前线。不止是立陶宛,像波罗的海另外两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波兰、捷克、乌克兰等,都是前线的一部分。作为前线,这些国家原本的主要作用是遏制俄罗斯,它们跟中国关系不大。
但近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来自欧盟内部。我们以前说过,英国脱欧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因为它让美国失去了影响欧盟的支点。在中美长期竞争的格局下,欧盟事实上的两位老大哥德法,一直在寻求摆脱美国控制,走出第三条道路。失去了英国这个支点,又抑制不住德法的二心,美国不得不把视线转向了东欧,于是立陶宛、波兰等东欧国家,在遏制俄罗斯的同时,又多了一项老大哥指派的新任务——反中。这可能是近年来东欧一些国家频频出镜、发表反华言论的原因。在我们看来这些国家跟中国隔着十万八千里,利益也没多少纠葛,平素也没多少往来,突然的挑衅,有点莫名其妙,但如果结合美国在欧影响力的变化,这份突然是解释得通的。
我看到网上有一些分析称,立陶宛上蹿下跳反华,原因是嫌中国给的好处不够多,另外还想着从欧美索要好处,两头勒索,对这种分析我持保留态度。某个方面这种说法可能存在合理之处,但在我看来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东欧国家已经成了美国影响欧盟的新支点。因果关系不能搞颠倒。
同样的原因,我对另一种分析——美国打压下中国与俄罗斯关系走近,成为东欧国家疏远中国的原因——也持保留态度,原因如上,我们应分清主次。
立陶宛的叫嚣,一方面当然是针对中国,但另一方面,也是美国在针对德法。毕竟从布林肯三入欧洲,到拜登亲自造访(《拜登的杠杆游戏:美国、英国、G7、北约、俄罗斯及之后》、《所以在日内瓦,普京和拜登谁赢了?》),再到默克尔访问华盛顿时跟拜登共同举办的发布会,拜登的原计划是王者归来、一呼百应,没想到结果是一场寂寞。
拜登访欧时欧盟的雷声大雨点小就不说了,单说默克尔访美。就算默克尔要退休了,就算她到了华盛顿,就算拜登把话都递到了她嘴边,默克尔还是不肯接话茬,提到中国时语气慎之又慎。
这个时候,对不肯听话的德法,美国当然想要给它们点颜色看看。要知道东欧国家这些年的作为远远不止恶心中国,以波兰为首,也没少恶心德法。比如波兰去年退出了《伊斯坦布尔公约》,引发外界哗然,今年波兰又因为司法管辖的问题跟欧盟大闹一场,已经有不少分析指出,英国退出后,波兰希望通过不断搞乱欧盟,获得美国青睐。考虑到德法对华的保留态度,考虑到中欧投资协议未来的走向,今天立陶宛主动挑起跟中国的纷争,与波兰在欧盟内部搅局,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了解了基本的信息,理清了这里面的思路,我们大概可以试着回答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就是立陶宛凭什么跟中国叫板?
目前看来凭两点,第一是老大哥美国在背后授意和撑腰,第二是立陶宛真的很小、真的离中国很远、真的跟中国没多少交集。
第二个问题是,平白被立陶宛恶心这么一下,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治一治它?
我个人的预测分两个层次,首选是短期来看,没有,原因还是那个,立陶宛跟我们真没多少交集。知乎上有人制作了描绘两国经贸往来的图,很形象,我搬运过来,立陶宛对华进口占比是4%,对华出口占比是1.1%。中国市场虽大,对立陶宛却没有什么吸引力,因为立陶宛没有拿得出手的企业能来参加竞争。
但短期没办法,不代表长期拿你没辙。要知道中国可是五常之一,国际舞台上实力保二争一,政治影响力还是有一点的。我想起当时波兰搅局欧盟,台湾前“外交官”介文汲先生在评论时说过一个观点:像波兰这样的国家,你有本事将来经济不要遇到问题,地缘政治不要遇到问题,因为但凡遇到一点问题,你今天给德法这种大国好看,明天德法就会要你双倍好看。相似的逻辑,我想也可以用在现在立陶宛身上。有一点不要忘了,立陶宛再跳脱,它的领土搬不走,它永远在“前线”,东欧是非之地,不宜太过高调。
以小国之身,甘为美国的棒槌,拳打俄罗斯,脚踢中国,还暗戳戳地针扎德法,兼职之多,打击面之广,态度之毅然决然,一度让我怀疑这不是21世纪的立陶宛,而是梦回17世纪的波立联邦。退一万步讲,即使是被人当枪使,也没这种当法,想来想去,我只能说一句“神奇”。
这又回答了第三个问题,此次立陶宛越线之举,有人担心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我认为其实不必太多忧虑。
一来,如立陶宛等的东欧国家的跳脱,有英国脱欧、美国失去在欧盟抓手的特殊背景,这种背景很难复制;二来,立陶宛自身的做法根本不合理性,不符合国际关系的基本原理;三来,国际上像立陶宛那样跟中国无甚交集的国家实在是不多。
《经济学人》今年7月17日的文章中整理了从年到年世界各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变化情况,蓝色代表美国,橙色代表中国。像立陶宛那样的国家,真不多。其实上面三个问题,说到底都是关于“吓阻”的,台湾是我们的核心利益,立陶宛是美国拿来在核心利益上试探中国的炮灰,关键不在立陶宛,而在如何阻止炮灰变成典范。在我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思路,立陶宛作为美国精挑细选出来的炮灰,有其特殊性,暂时不好对付,那解题思路就没必要纠结在立陶宛身上,毕竟美国要树典型,我们也要树典型,而且我们已经树起过一个成功的反面典型。
是的,我说的就是你,澳大利亚。
8月6日,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美国《国家事务(ForeignAffairs)》网站上发文,称美日印澳四国同盟的“成功”对中国起到了“警告”作用。
8月9日,另一位前总理艾伯特在澳国内的《澳大利亚人(TheAustralian)》上发文称“几乎所有与中国有关问题的答案都是印度”,鼓吹用印度取代中国。按照艾伯特的意思,澳大利亚可战胜经济规律,排除印度对澳商品高关税的影响,完成美国都未完成的产业链“去中化”。虽然是异想天开,但该文以其坚定的立场和富有创意的思路引发了美联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