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要求综艺节目ldquo绑定r

年9月,《今晚80后脱口秀》完成了最后一期播出。节目组颇具纪念意义地策划了一台特殊的颁奖典礼,半吐槽半自嘲地“表彰”了节目播出5年以来所有登场过的脱口秀演员。后来大火的思文拿到了最佳女嘉宾,成为教练的史炎拿到了最佳广告,普通话和颜值都差强人意的梁海源拿到了最佳黑幕,王建国和李诞拿到的是最佳搭档——而这是那期告别节目里最出彩的地方,因为李诞没来。

于是王建国一个人领奖,后来只能拿着印着李诞的纸板合影留念。现场王自健问他最大的感想是什么,王建国说:“我们拿到的是最佳搭档奖,可见脱口秀真是一门讽刺的艺术。”

现在回看,这几乎是个预言,尤其适合套用到2年后著名的热搜“猫与名画”。在那场帮助李诞成功完成出圈的辩论里,几乎充满了对“辩论”本身的“讽刺”:

比如李诞的发言虽然很能让人们产生共情,并且能够最大程度的逻辑自洽,但“达芬奇要是知道他的画拯救了一只猫,他也会感动得流泪”的表达显然是脱离客观事实的——这几乎直接将讨论推向“不可知论”,并直接忽略了辩论成立的核心前提,即双方需要拥有一定的共识。

“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这句话更加典型。一方面它本身符合“金句”逻辑,合辙押韵,符合王建国名言“只要押韵就觉得很有道理”,但在辩论当中这就是一个“结论”,而“结论”是需要进行逻辑推论的——结合上下文,这也是李诞发言中缺失的一环。

只是比《今晚80后》更进一步,这次没有人像王建国那样点出“自嘲”,很多人在看完节目之后当了真,也让“讽刺的靴子”终于有机会落了地:

在后来的讨论中,李诞的发言不断被绑定上价值观,认为读懂了李诞就能读懂当下的年轻人,认为代表着80后主流价值观正在当下社会摇摇欲坠,甚至反哺到《奇葩说》当中,认为“我们终于迎来了一款久违的全民思辨”。

但当所有讨论继续深入的时候,价值观又总能适时地戛然而止,并告诉你:“那么认真干嘛,这就是一档综艺。”

作者/指北BB组王婷婷

编辑/蒲凡

01

寓教于乐

其实围绕着“综艺要不要上价值观”的讨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不是所谓“娱乐至死”的互联网时代专利。在我国并不算长的“综艺节目发展史”上,这个问题几乎周期性、无差别地困扰着所有从业者。

以《正大综艺》为例。年这档央视最长寿、也是第一档海外引进的综艺节目进行了重大改版,从原来的知识类问答、技能挑战节目完全转变为了“明星+游戏+对抗”的娱乐化综艺,并邀请大张伟、大鹏等当时的“流量明星”担任嘉宾,以《正大综艺·墙来了》这个新名字重新上线。

(落水+纸板,你还能品出点韩综的味道)

平心而论,这是一个及时且必要的决策。在此之前,《正大综艺》在央视内部的“番位”已经让位给了更火且娱乐性更强的《非常6+1》和《星光大道》,并且在《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非诚勿扰》等年轻综艺的外部冲击下,“委身”于央视三套的《正大综艺》逐渐表现出了与大环境的“脱节”,并直观地体现在年之前的几次改版中,比如《吉尼斯中国之夜》系列节目、《我们的地球》系列节目,前者更像是一场长筹备期、高成本的户外晚会,后者则更像是综艺版《百家讲坛》。

再加上网络媒体对观众注意力的不断分流,《正大综艺》想要继续存在下去,卸掉“寓教于乐”的包袱,全面拥抱娱乐性就是必然的选项。

但全新改版的节目播出后,观众给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评价:人们更怀念老版的、又娱乐又有教育意义的《正大综艺》。当时的媒体们还在贴吧里找到了数据支撑,在“你希望恢复《正大综艺》老版节目,还是现在这个新节目”的投票中,多人把票投给老版,支持新版和表态“无所谓”的加起来还不到10个人。

(这样的吐槽甚至可以追溯到年,当时《吉尼斯挑战之旅》刚刚上线)

不过真正将“综艺需不需要价值观”这个话题推向常态,《变形计》更像是那块里程碑。

《变形计》的节目设定很理想,主打“人生互换”这个概念,通过“纨绔子弟”和“山村穷娃”交换各自的生活,以期达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ms/9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