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时,别忘了来戳我哦~
来源:闺友(guiyoutuan)
01
看了许知远和李诞对话那期《十三邀》,很有感触。
从类型上看,许和李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许知远是精英型知识分子,走学术路线,擅长智性对话。李诞属草根型网红,做大众娱乐节目,擅用戏谑、吐槽来构建对话空间。
许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苦大仇深、严肃认真。李则没心没肺、嬉皮笑脸。
所以外人易想象:许会活得很累,但李过得很轻松。
可有意思的是,一场深入的对话,颠覆了以上印象与认知,许和李掉了个个儿。
原本以为活得很累的许知远,其实心无挂碍,天地任我行,无问西东。而原以为过得很轻松的李诞,却把本心护在高塔里,为免自己彻底沦陷,需对它重兵把守、不停地与肉身角力,活得并不轻松。
所以这人生与人性啊,深究下去,有意思得很。
话说,我之前对李诞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吐槽大会》的总策划,也被人称为段子手。他在网上被广为传播的一句名言是:人间不值得。
许知远是对话节目《十三邀》的采访者,他虽然没对这人间发表过感言,但以他一贯的言行来判断,他的思想应是李诞的对立面:这人间是值得的,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坚守与捍卫。
所以,这两人对话,其实不在一个频道上,可正是这反差,让对话显现出了意义。
02
我看了采访的完整版,两段,整四个多小时。
一开始,许知远问题抛出去,根本接收不到想要的回应。整个访谈,李诞说得最多的三个字就是:无所谓。
外界的评价?无所谓。别人的批评?无所谓。这节目哪天不火了呢?无所谓。
李诞的语言体系固若金汤,许知远的智性对话攻不破他的金身。
在许的理解中,好的对话,能析出双方的未知之语,但前提是要求对方放下防卫,以一具没有反抗力的肉身来面对语言之刃。而李诞一口一个『无所谓』的佛系,就像给自己套了个金钟罩,让人无从下手。
其实两人的对话中,也能明显地看到许知远对李诞造成的触动,有些问题让他短暂沉默、若有所思,但很快,他打个哈哈就四两拨千斤地避过去了。
后来李诞承认,那是他自保的手段。一旦察觉到这个话题会谈出危险来,就抛出戏谑来化解。他拒绝让自己深入思考,你自然进不了他的思域。
所以许知远很快觉得这场对话失去了意义,对团队表示:没什么好问的了。这时候李诞趁机抛出了他的问题,就外界对许知远的种种看法与评价,想听听他的答案。
看到这里,我有点明白了李诞在微博上向许知远发出信号说想上《十三邀》的原因:他并不需要一场对话来解构什么,也不准备袒露自己。他只是对许知远这个人好奇,想亲自揭开面纱来看一眼。
在后来的访谈中,他说自己从小就反感崇高、讨厌壮烈,遇到此类人物,就想把他拉下神坛。而许知远却是崇高与壮丽的仰慕者。所以,不排除李诞这小孩的鬼心眼,他很聪明地一点点试探着许知远的边界。
这场对话最终没有黄掉的原因,是因为李诞听到了许知远主动走下神坛的答案。当他借朋友之口问许会不会殉道时,许说不会,还说自己最向往的死法是『死在女人的身上』。
李诞被许知远的真实震了一下,可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放下了原初的想法,开始进入了对话的语境。
03
说实话,一开始我很羡慕李诞这样的年轻人。嘻嘻哈哈,没心没肺,从不背包袱,活得特通透。
我就不行,我觉得自己活得太纠结、太较劲。还曾跟一朋友说:这世上很多怪象我参得破,但是放不下。
可是李诞看上去却是那类既能参破又能放下的人。他提出佛家『中道』的佛理,声称自己放弃的同时也想明白了,如此就把自己给理顺了。
许知远是那种警惕过份确定答案的人,他自然不会相信李诞这个说法。他怀疑李诞的佛学,是属于『生活尚未经历什么,假装已经看透了一切』的悟道模式。
我倒不觉得李诞是在假装看透,他应该是真看透了。在谈话中,能看出他是个有慧根的人。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很敏感,敏感的人哭起来比别人痛,笑起来也比别人欢。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敏感与钝感的人身上,那种体悟是呈几何倍数增减的。
李诞年轻时在南方报系实习,看到媒体人的知行不一之处,能被他放大到对整体人性(包括对自己)的怀疑中去,由此得出了『没有道德洁净这种东西』的结论。
李诞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不用经历太多,多认识几个人,多看几次人性,就足以看透世情。
即然世界运行的逻辑就是这样的,那就加入这个世界的运行吧。
所以他放弃了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避免与知识分子为伍,转而加入了俗世的运行轨道,以『一切无所谓』的姿态来对抗和消解『种种有意义』。
他的『把自己理顺,接受佛祖教诲』,是有这个语境的。
04
但是后来,随着聊天话题的深入,我发现事情实质不是这样的。
李诞深陷矛盾之中。他在行为上放下了对这世界的对抗,但本心却放不下。
随着聊天时长的增加,他固若金汤的防线开始出现漏洞,出现了逻辑上的BUG。
比如,当许知远问他:社会那么容易就俘获你吗?李诞的答案是:自己内心的想法一切都不重要。
当许知远再问他:你就这么容易被这社会规训吗?李诞直接反应:哪那么容易规训我啊。
还有,他嘴上说『已经做好了随时烟消云散的准备』,但行动上却不然。
从他对待自己头发这个言论上,就可以看出来,其实他并没有那么无所谓。从他列举的喜剧领域内自己喜欢的前辈与经典节目来看,他其实也在渴望对标领域的专业与恒在,并不希望自己是烟消云散的一部分。
李诞一开始在节目上染一头红发,后来觉得这个形象不能持久存在,就剃了个寸头,还说等最好头发掉光了,就以光头示人。
再比如,他嘴上说反感有操守有坚持的人。但他后来举了一个从事广告业的姐姐的例子,又曝露出他的内心向往:虽然自己做不到,但仍然羡慕那些认准了一条正道,就坚定走下去的人。
许知远知行合一,可以坦荡地承认:我相信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而李诞在理智上选择了随波逐流,但内心仍有坚持的东西,可这又是他想放弃的。
这样矛盾的李诞,怎么可能不会陷入痛苦?
他的失眠,他的酗酒,他的自毁倾向,难道不是这痛苦的外在表现吗?
这场对话到后来,就像一场漫长的攻坚战,许知远以逸待劳,看着李诞渐渐退防。
他不是那么一切无所谓,他承认自己怕输,嘴上说不怕,本质上还是怕的。
他打破自身界限的方式是:如果特别讨厌一样东西,就故意去接近它、使用它、消解它,再把它变成自己能够接受的东西。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消解方式是伤害本能的。
他谆谆告诫许知远:要赚钱,就不要说太多真话,不要挑战大众。
但他自己也意识到:如果真话需要放在段子里说出来,做人已经很悲哀了。
但是最悲哀的是:他觉得自己是为他人活着的。只有这样,他才能健康地活着,你让他做自己,他就没了。
赚钱、让别人笑,目前,这两样是他努力的目的。倒不是说他贪图名利,我相信他对金钱欲望不大,对名气也没多大野心。但是,可观的收入和观众的赞美,会带给他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失去信仰的体系里,他需要靠这个活着。
对此,他甚至搬出了文天祥的名言来形容自己:存心时时可死,行事步步求生。
许知远因此打趣他:你的底色比马东还悲凉。
李诞这些话,我特别有感触。
人跟人之间,真的是不一样的。面对这个泥沙俱下的世界,有人选择对抗,有人认命懦弱。
我与李诞都属于懦弱型人,很容易厌倦、容易对这世界举白旗,容易有自毁倾向。
像我们这种人,如果真的选择做自己,估计就会选择躺倒在地,懒得向这世界要一样东西。
生活也会过得乱七八糟。李诞有段时间早上起来必须得喝点酒,否则没法出门。而我任性起来,一天只喝三种流质,早上一杯咖啡,中午一杯香槟,晚上一杯红酒。第二天胃痛不堪,到医院一检查,胆汁反流。
后来曾有段时间,表妹跟男朋友分手,在我家暂住了一段时间。因为要照顾到她的一日三餐,我的生活恢复了规律,早上起来做早餐,晚上下班后买菜做饭。周末和她一起去看电影、逛街。那段时间,是活得最健康的时段。
所以我非常理解李诞说的:要想健康地活着,就要逼自己负上责任。
但违背本意的责任,也会反过来磨砺本能。生活健康的那段时期,我的精神世界其实备受煎熬。
05
访谈最后,李诞的一段剖白,听起来特别伤感。
李诞说许知远给人外在感觉是苦大仇深,骨子里反而是一个享乐主义者。而他天天嘻皮笑脸的,底子却充满了虚无感。
这也说明,其实两人在本质上,是有共通点的。只不过,在某条并行的道路上出现分岔时,许知远源于认真,走向了深刻。李诞自认懒惰,选择了浅薄。
许知远的认真,是他求知欲旺盛的年轻时代整体氛围和他的教育背景决定的。他不看娱乐节目、不 马伯庸、丁丁张、王自健、谷大白话、自黑狂魔唐大夫、东东枪、鹦鹉史航、拍手推荐! 85万微博粉丝翘首以待!为聪明人提供幸福感的上乘佳作!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