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文
苏醒
图
网络
永远以玩世不恭,嬉皮笑脸的姿态出现在大众媒体中。
却因一句“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击中无数人的内心。
身高一八三,长相平平,热爱喝酒,自诩为一八三大诗人、滞销书作家。
不过二十八九的年纪,叛逆过,文艺过,如今信封佛学,以脱口秀为生,渴望足够成熟,赚钱,给别人带来快乐。
这就是李诞,塔着八零后的末班车,却与众多年轻人不同。
他文艺,也现实,年轻,却不年轻。
1李诞是八零九零后的非典型代表,他比年轻人更年轻,永远充满笑声,却也比中年人更深沉,将社会看得更加现实。他是矛盾的,或许这与他学生时代的经历有关。
年,李诞出生在内蒙,锡林浩特市附近的一个小镇中,名叫查干诺尔。
小镇是由于矿产的开发才存在的,李诞的父母来此支援建设,他的童年的大部分时间自然也是在厂矿中度过的。
家乡的记忆是萧条的,破败的。对于一个80,90之交出生的孩子来说,成长的年纪正是国企改革,无数厂矿解体,父母所坚持的那套几十年的生存逻辑慢慢不再适用。用李诞自己的话来说,他经历了小镇的从辉煌到没落、萧条。
北方的偏远城市对于时代发展的反应总是滞后的,查干诺尔或是锡林浩特都是如此。即使到了新世纪,八九十年代所遗留下来的文艺风潮依然存在。李诞的中学时期在锡林浩特度过,他读米兰昆德拉,弗洛伊德,王小波,听魔岩三杰,尤其喜欢张楚诗意的语言。
摇滚乐与诗歌,文学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初中学习在年级第一的李诞,在高中进入了叛逆期。热爱文艺,觉得学习没劲,让他第一次高考失利,专科的分数都不够,不得不复读一年。第二年考取了广州一所不知名大学,文艺青年李诞从内蒙到了广东。生活环境也从冬季寒冷无比的锡林浩特,到了空气中满是潮湿气息的广州。
大学时期的李诞选择了社会学专业,他想学哲学,可又不想日子过得太苦,他认为文学不是学校能学出来的,于是读了社会学。
也许是出于好奇,或是出于装逼。大学专业可能与他如今的形象完全不符,但正是在广州读大学期间,他开始了自己的文艺创作,写诗,写小说,在社交软件上小有名气。
李诞的矛盾是他最明显的特质,他的成长过程对他如今价值观造成了重大影响。正是由于厂矿的破败,故乡的萧条,北方发展的滞后,使他开始思考,开始读书,接触到中国最后的理想主义年代的余波。也是由于他在广州的几年,那里一直是变革的前沿,资本科技最先涌入的地方,而且文化完全不同,使他固执挣扎的文艺青年的角色认知开始一步步瓦解。
2大学的最后阶段李诞开始在南方周末实习,也是由于他那份对自我的坚持,那时的他想做一个媒体人,继续写字,创作。
一次春节,家在北方的他在火车站排着长队买回家的火车票,可在电梯中听到同事们只需认识春运口的人就能拿到万千农民工排几天几夜也没法买到的车票,这让他清醒。
李诞突然意识到那些一直的固执和坚持不能让他吃饱饭,甚至不能让他拥有安全感。他断了媒体人的念想,到了北京,进入奥美工作。
奥美对于李诞来说影响非常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工作中,80%的东西都是从奥美学到的,我特别喜欢奥美。”奥美的林桂枝他敬佩,也让他知道了一个人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内心,却又在现实中自如生存的。但李诞做不到,做不到林桂枝那种自洽,那种知行合一。李诞是先行,再去解释。
慢慢的世界观开始转变。从以前的追求完美变成了“就是去做”。心中开始认同完成比完美重要这句话了。
此后的李诞不再自视清高,哪怕会被删改也会出版书籍,他不再享受苦涩,不再是大学时代的沉侵在自我忧伤中的文艺青年。可以说他变得现实了,的确,由于童年环境以及成长
经历的不断转变,使他对生活的洞察更加透彻。他将现实看的比许多人都清晰,可他没有丢失自我,确实是活的越来越明白了。
后来参与创作《80后脱口秀》,成为职业的脱口秀演员,策划《吐槽大会》被大众所熟知。
第一次收到《80后脱口秀》的稿费的时候,是他第一次有了对金钱的感觉。几千块的现金对于一个毕业没几年的北漂青年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可以吃一顿大餐,买几件不错的衣服。或许对于李诞来说幸福感来得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多么奢华的生活。
可安全感又一直是他所需要的,所以他要继续赚钱,今天他参与的公司已经估值十几亿,这是对他这么多年价值观转变的认可。
李诞被王自健称为“唯二的朋友”,他感激王自健让他赚钱,可他也不完全认同王自健的价值观,虽然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李诞就是这样,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体现在方方面面。他又挣扎,有纠结,有反抗,但他快乐。许多人看似相反的观点在他这里可以并存。李诞总是以戏谑,嘲讽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可熟悉他微博他的书的人就会深知他的另一面。
“人间不值得”是他的置顶,他会以敏感的眼睛看到生活的阴暗面。可他想带给大众的永远只是快乐,哪怕是书中“没有朋友的人多孤独啊”这样一句忧伤的独白,也会加上一句“有了也一样”的调侃。
李诞不再想去较劲,包括与自己较劲,与周围的任何较劲。他要做的只是让观众看到他,就笑,他就自认为自己成功了。
在不断的突破自我中,严肃,深刻,理解,这些词汇已经被他抛在脑后了,李诞想要的很简单,只有笑,哪怕不完美。
3李诞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高中时期就开始喝酒。在许知远的《十三邀》中两人在烧烤店中把酒言欢,从童年聊到现在,从世界观聊到想如何死去,自在得很。
但在聊天中也能感受到李诞时刻保持的那份“艺人的谨慎”,酒劲上头后他依然深知此时面对着镜头,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他所表现出来的恰恰是超越年龄的成熟,老练。
与许知远相比,李诞活的不够真诚,与李诞相比,许知远活的不够圆滑。他们各有特点,无所谓好坏。
许知远的纠结和焦虑恰恰有着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是个不折不扣的享乐主义者,而李诞平时虽然给人带来欢乐,但是其实骨子里讨厌崇高讨厌理想,认为人生就是无意义的,是个不拧巴的虚无主义者,想想就觉得矛盾。与许相比,李诞似乎已经不是年轻人了。
李诞今天的名气越来越大,公司估值十几亿,策划的节目在网络广泛传播。可他自称没有理想,获得名气只为赚钱,赚钱也只为满足安全感。
可作为一位想赚钱的虚无主义者,他又信奉佛学的理念,渴求精神生活。追求佛陀的那种无欲无争的状态,他也说过自己可能会出家。
他不想功成名就,在历史、时代中留下痕迹。他悲观的觉得所有时代都一个德行,但他又只想生活在当下稳定的大都市中。
李诞身上无处不在的矛盾不会让人觉得不适,反而是教会了我们用戏谑的姿态去面对现实悲凉底色的社会。当我们学会了如何用无所谓的姿态与社会相处,感受到了忧伤生活中无
处不在的欢乐时,就会体验到李诞所拥有的才华。
生活中开心与不开心永远是共生的,学会运用游戏规则在游戏中更快乐的生存是寻求快乐的捷径。我们没有许知远那种知识分子的坚持与恒心,但我们可以用李诞般的无所谓的姿态生活,如同李诞微博置顶中所说:“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的确,人间不值得,还需尽言欢。
本文首发于时记LIFE
转载需经授权
/艺术/
李颀拯沈烈毅姜文罗斯科窦唯胡迁
山本耀司
/文学/
宋清如王小波汪曾祺
/创业/
乐刻傅波曲晋坤伊隆·马斯克大侠雷军
刘强东杨铯李嘉诚王兴
/生活/
马云(教育)地铁打孩母亲马斯克的梦
巨变将至假疫苗滴滴司机
/娱乐/
周星驰陈奕迅阿米尔汗陈佩斯刘若英董卿
C罗周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