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毫无疑问是一部“高大上”的作品,高是境界高,大是格局大,上是手法上乘。它符合我对“国家戏剧”这一主旋律概念的所有想象——既富有精神层面的正能量,又充满艺术能量,同时绝不是意识形态的应声虫。它以建造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大教堂的艺术家劳瑞纽斯作为立陶宛知识分子和历代义士的化身,用史诗式的“十圣歌”篇章,讲述了一个反抗“伪圣人”和极权统治,带领人民追求自由、自我反省、建设新世界的曲折故事。虽然全剧有部分段落台词过密,节奏略拖,但瑕不掩瑜,整体上仍是一台舞美精致和表演精到的演出。我最喜欢的是该剧满台的铁链舞美设计和9条木凳的各种用法,不断以各种组合方式在舞台上营造出多样性的场景和效果。铁链时而是雨,时而是束缚,时而是晃动的生命线,辅之以变化丰富的灯光设计,整个舞台有一种通透的层次和空间感。而以铁链组成的象征维尔纽斯大教堂的立柱,前一秒还像水晶灯一样闪闪发光,后一秒就成为困住无辜生命的牢笼。这种极富象征意味的舞美手法,不仅使得舞台轻盈灵动,也让观众可以释放自己的想像力,与艺术家们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进行心灵对话。在舞美和艺术技巧之外,更令我震动的还是这部戏的精神内核。开场时分,是类似于《哈姆雷特》中掘墓人式的游吟;发展到大主教和伊娃的交欢场面和劳瑞纽斯的真爱披露,你以为接下来会是《荆棘鸟》+《巴黎圣母院》式的三角恋故事线。然而并不是,当艺术家屈从于权威和自身的欲望,化情感悲痛为创作动力,建造起大教堂的第一根立柱后,又再度被谎言背后的残酷真相摧毁信念。他试图寻找志同道合之人,推翻压迫在族群之上的大主教和执政者,结果同志被屠戮、他被诬为叛徒,并见证真正的告密者因为良心的谴责而自缢身亡。一切幻灭之后,他决绝地走上抵抗之路。但即使在真正转为革命者的身份之后,这位知识分子的化身式人物,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面对人们对大主教尸体的侮辱,他阻止了这一不人道的行为,并对“人民”这一形态进行了反思,杂之与已经化为死亡之偶的大主教的对话,进行了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之后的观念对话与自我质疑。剧中两次出现的《梨树之歌》,以盲人先知之口唱出,歌词大意是:“像梨树一样孤独的你啊,如何才能重新恢复绿意和丰美,即使所有的枝杈被砍伐、树干被伤害、根须被焚烧,不知何时能恢复绿意和丰美。”这不正是对有独立之姿、不断自省与反思的智者之喻吗?当思想者行动起来,并在行动中不断独立思考,永远不被强权、乌合之众进行精神绑架,真正的信仰之“大教堂”,才能在世人的心中建立起来。立陶宛国家剧院的《大教堂》如“远处惊雷”,在美学和精神层面,为中国当代戏剧树立了一座值得仰视的界碑。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水晶
责编:魏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