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邓肉伊
1
消失于社交网络
本来觉得李诞其实也没有那么红,可是最近我才发现,李诞也会成为一个流量点。
距离李诞被爆疑似出轨已经过去半个多月。
网上依然有各种的声音,这其中包括了为他辩解的人,包括了凭借“已婚人士与异性的相处准则”这样的极度单一的道德规范约束他并谩骂他的人。
近期,他又宣布自己将退出《野生厨房》,称自己就像沙炒蟹中的沙子,一点用都没有。
李诞的身影还是会不断出现在各大网综,但是他已经21天没发微博,不过昨天他终于“出现”了。
他的微博开通至今,一共发过条。
微博置顶的还是那段“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这距离他结婚被全网祝福,被全网捧不过十几天。
这似乎是爆红的人都不可避免的结局,只不过李诞经历的快了一点,跟薛之谦有的一拼,最火的阶段差不多就一年。
2
人设大多是别人给的
这些年常说的人设崩塌,其实说的就是李诞和薛之谦这样的。
不过两者不同的是,薛之谦的“深情”人设是他的自导自演,李诞的人设更多是别人所赐。
在我眼里,人设崩塌,不过是个伪命题。
人物设定(charactersetting)=人设。人设坍塌,一是指任务形象扮演不到位,二是指一个人因为某一件事而颠覆了形象。
人设一般是完美的,让人崇拜的,就如那高高在上的神。
而人们为何热衷于崇拜?
不过是因为个人的力量太过虚弱,特别是时时面临着精神空虚的威胁。
因此,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保护自身安全的庇护所。人设,正是这样一处世外桃源。
一旦粉丝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自己对偶像的崇拜等同于向完美形象的靠近,那么,他就会在潜移默化之间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宁愿选择随波逐流。
我觉得李诞蛮可怜的。
台下的粉丝观众凭借自己对他的认识就把他划在了一个固定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就成了人设崩塌,这很惨。
就像网友所说:
“你理想中的他是那个样子的,可当你发现他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时候,你又要开始骂他踩他,其实人家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的。
人们总是擅于造神,也擅于毁神”。
或许这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可笑,而是互联网时代放大了人性缺点的笑话。
无论什么时候的人群,都喜欢听别人跌落神坛的故事,确实是这样的。
“李诞疑似出轨”这事或许还不是最主要的,让李诞走下所谓神坛的恐怕还是他在《奇葩说》上的表现。
其实,自《奇葩说》播出以来一直风波不断,除了观众对于节目质量的质疑外,作为新任导师的李诞似乎也不能让观众满意。
所谓的“没有有质量的观点输出、不尊重选手、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等,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李诞的不满的理由。
尤其是在某期节目中,当薛兆丰开始陈述论点的时候一直被李诞所打断,这个举动让观众十分反感,“没文化真可怕”是我见弹幕上说的最多的一句。
对于李诞,人们从追捧走向了diss,《求你们不要再尬吹李诞了》、《李诞是否被过誉了?》等文章开始纷纷出现。
李诞当然不是神,他一点也不完美,相反却是有很多身为普通人的缺点。连他自己都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舅,除了腚小没有任何优点。
人设是网友给他的,但他始终还是李诞,不可能所有人都要按照网友的样子来生活,来过一辈子。
就像大家并不知道每一个屏幕后面的人,是个拥有什么样灵魂的人。
丑恶的美丽的,不太好说。
3
并不想背负这些
一直以来,我觉得李诞就是个凡人。
在挺久以前,李诞还是“自扯自蛋”,还是天天在内蒙古深夜喝醉写《扯经》的少年。
后来凭借《扯经》的流行,这种“微博早期的好玩”,李诞结识了更多有意思的人,他认识了编剧史航,认识了跟他一起做脱口秀的朋友王建国,认识了很多认可他才华的人。
他成了《80后脱口秀》的编剧,也就是王自健口中唯二的朋友之一“蛋蛋”。
他通过王自健被大家知道,知道他信用卡被盗刷,出现财政危机,知道他和建国的各种各样的囧事。
他从幕后到了台前,顶着一头自己不喜欢的红色头发,和王自健,池子,建国等这些小伙伴一起写段子,上阵表演脱口秀。
几年前,自立门户开了“笑果文化”,离开了《80后脱口秀》,办起了《吐槽大会》。
之后《80后脱口秀》停播,王自健离婚,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据说还得了抑郁症。李诞火了,人们知道了以前的那个文艺青年”自扯自蛋“,原来就是李诞本人。
再后来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李诞被捧上了神坛,现在又跌下神坛。
他在《奇遇人生》里跟阿雅说过,他想过不做艺人了。
是啊,做艺人太累了,动不动泥沙俱下地暴露缺点,到了别人口里就变成了人设崩塌。
李诞的抖机灵、颓废丧气、佛系的极致,可能就是无赖、懒惰和懦弱。
其实,他本来就只是一颗懒蛋。
在《向往的生活》《野生厨房》这样的真人秀节目里,李诞就充分暴露了他的懒。
《向往的生活》整整一期节目,李诞足以代表了“废人”的一天,每天必须躺够12个小时,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能睡着绝不醒着......
《野生厨房》里,李诞懒蛋本蛋,依然本色不改。汪涵让所有人第二天早起打稻,李诞全力挣扎抗拒。充分符合他吐槽自己的那句“劳动最光荣,李诞最没用”。
而且,最生活化的懒是,在黑尾酱拍的照片里,他大多数时间都是躺着的。
我认为,他本身也是自卑懦弱的。
作为一般世俗意义上功成名就的85后代表,镜头前李诞一直表现得自信满满,但在《十三邀》对话许知远时,当被问到毕业学校背景,感慨起来:
“我目前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考上名校。”
其实,李诞初中毕业时考了全校第一,但因为高中贪玩,后来高考大专没上线,复读了一年,才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
所以在面对许知远这样的高知分子,他心里多少有点胆怯、懦弱、自卑。
他也曾说以后想要敞开一点,尽量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没想过的事,想要更加洒脱和勇敢一点。
可他就算去《奇葩说》当导师,也不敢下场和其他人争个输赢。
他怕输,他怕丢不起这个人。
康永老师温柔犀利地告诉他,“我觉得诞兄没有他喜欢的沈玉琳那样勇敢。人要给自己新的挑战,活下去才有乐趣。蛋总不用一直闪避没有把握的事情。”
我想起了他在他新书《冷场》的序言里写了这么一段话:
“不输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上场。
不敢跟任何人比,不敢把它放到任何尺度上,好像出书是发生在平行宇宙的事,除了假装没出,它是它,我是我。
又是这么一本,懦弱的人,写的懦弱的书。”
懦弱,就是他自己吧。
4
但要为他人而活
颓丧,是我对李诞这个人感受最深的一点。
在《扯经》里,就能看出沮丧,他哪里爱这个世界啊:
“小北,我觉得我对世界缺少热爱,总是不要高兴。
见到风和日丽不高兴,高山流水不高兴,推杯换盏不高兴,读万卷书不高兴,行万里路不高兴,我见到大部分人也不高兴。”
他在《十三邀》里,经常说一个词,“也行”。
很长一段时间,李诞都是一个觉得啥都没劲的人,喝三块钱一瓶的啤酒也很开心。回内蒙,自己找个屋,就喝一辈子啤酒,也行。
“也行啊,最可怕的就是这个也行。”
是啊,一辈子在内蒙呆着喝喝小酒也行,但是真的是“也行”吗?肯定不行啊,或许让他一直上进赚钱的动力就是“他人”吧。
他觉得,人是社会动物,“他人不是地狱”,人就是为他人而活的。
“人生只有一种结局,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种。没到那一天,你就好好活着。”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啊,不知道,随便。
活成什么样都不意外,活成什么样都很意外。
就如李诞曾经很喜欢说的那句“bewater,myfriend”
但那个说着”beice”的池子,我更喜欢。人还是需要点冰块般的棱角的,不轻易地向这个世界妥协。
李诞也说过自己很羡慕更小的一代,比如池子,觉得他们没有“包袱”。我理解他所说的羡慕,我也理解他说的这种包袱是什么。
他并不想背负什么。
但比起更年轻的一代,他确实有太多挣扎、怀疑、矛盾、纠结。
相比于李诞,池子可能才是对世界有着更多热爱的人。而李诞,享受赚钱这种浅薄的快乐,他就是池子的社会现实。
“我准备好了随时烟消云散,我愿意成为烟消云散的一部分。”
得到了,也就可以离开了。
5
李诞不是完人。
我不是完人,你不是完人。
缺点必然伴随着优点而生,相克相生。
李诞的红,不就因为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怯懦、颓丧的自己吗?为什么现在又不愿意接受他的缺点,以至于没法喜欢一个完整的人呢。
或许就像他在《宇宙超度指南》里写的那样:“我们爱的是月亮,不是月球。”
或许回到十年前,那个在内蒙写着《扯经》的少年,经常会在晚上开瓶精酿啤酒,就着他的段子入睡,也是在那时候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所有伟大喜剧的内核,其实都是悲剧。
但往哪儿走,都是向前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