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纪实之二十七
当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车队进入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大的立陶宛时,眼前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俄国和拉脱维亚的景色。如果说俄罗斯是狂野的,拉脱维亚是羞涩的,那么,立陶宛就是奔放的。沿途已经不再有像俄罗斯那样大片的森林,也不像拉脱维亚原野那么空阔,显然人烟开始稠密了起来.拉脱维亚森林中那些单家独户的小木屋消失了,公路两旁开始出现大片大片黑黝黝湿漉漉的土地,怪不得立陶宛这个波兰语中意为“多雨水的国家”,土地都像是刚被大雨浇灌过的一样,散发着阵阵泥土的芬芳。
远处开始出现了在绿色田野中错落栉比的村庄,与我们关中农村的景色有些许相像。在绿荫覆盖的村庄里,一两声鸡鸣,两三声狗吠,完全是一派牧歌式的田园风光。这个有6万平方公里土地,万人的波罗的海国家,显然要比只有万人的拉脱维亚繁华的多,有生气的多。
进入首都维尔纽斯,新城一派欧化风格。现代化高大的建筑,整洁的街道,到处可见的森林公园,整个城市被笼罩在绿色的葱茏之中。但却没有现代都市的那种喧闹,街头人们行进的速度也没有像在塔林、里加那么匆忙,而是和缓的和闲适的。几个小学生被着书包,手里拿着手机在自信的向前奔走,显然是放学后走再归家的路上;一行青年骑着赛车,穿梭在车流之中,在公交车站等车的雨棚下,几个俊俏的姑娘或坐或站的兴奋的聊着天,从波罗的海吹来的海风不时掀起她们的秀发,给人一股青春靓丽的感觉。这个年国内生产总值为亿美元,人均GDP约合美元,居民月工资立特(约欧元,即合人民币元)的北欧小国,显然是稍富即安世外桃源型的国家,在一片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中,人们过着乐陶陶的闲适生活。
维尔纽斯老城有悠久的历史,建于年,是立陶宛大公国的京师。在地势微微起伏的老城四周,几条河流蜿蜒流淌,宛若玉带轻舞,薄紗缭绕。据说“维尔纽斯”这个名称是从立陶宛语“维尔卡斯”(狼)一词演变而来的。相传在14世纪时,立陶宛大公Gediminas(–)来到这里狩猎,夜里休息时梦见一只铁狼在山岗上大声嗥叫,惊动四方。醒来后,祭司说这个梦是吉兆,如果在此地筑城,必将名扬天下。立陶宛大公于是就在狩猎地的山岗上修筑了城堡。没有想到这支铁狼却给维尔纽斯人民带来了福祉和满足的生活。
进入老城,石砖铺就的多色道路蜿蜒延伸,两旁的商店和教堂林立,大多数建筑都呈现出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巴洛克风格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城。城中最大的教堂维尔纽斯大教堂,建于年,是维尔纽斯市的政治文化象征,立陶宛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之相关。据说教堂下面的地宫内安葬着维陶塔斯大公和妻子,国王日吉蒙塔斯的两个妻子,保存着国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脏。大教堂内小礼拜堂的祭坛上有立陶宛唯一的圣徒卡济米拉斯的棺木。
难怪一群信徒正在牧师的指导下一脸虔诚的从教堂走出来,有的脸上还带有清晰的泪痕。几个修女身披教袍在教堂的花园中散步,黑色肥大的教袍掩藏着她们窈窕的身材却张扬着她们俊俏的脸庞。一些富有的住户藏身在古城的曲径通幽深处,几只石竹,一两棵老树,虚掩着具有欧化风格的门厅,一尊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圣女雕像,默默地告诉人们主人富足的生活。
老街上的商店是静静的虚掩着门窗,只有门楣悬挂的实物广告清晰的告诉你它的经营内容。大街上到处都是休闲的咖啡屋,几张临街的桌上,一群姑娘们在喝着奶酪,谈笑风生,咯咯的笑声激起满街幸福的浪花。古城的餐馆、旅馆和博物馆以好客而著名于世,维尔纽斯的居民曾获得世界上最好客的名声,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这个城市有许多“好客俱乐部”,专门培养人们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技巧。
最有代表性的是市政厅门前的广场,落日中的广场显得清寂安静,晚霞把周围的景色染上了一层玫瑰的红色,在广场的石凳上,有几对年轻人正在享受着青春的爱情,一位男青年横躺在姑娘的腿上,两个人在窃窃私语,流淌着爱的情波,傍边一位银发斑斑的老人,牵着狗,眯着眼睛在享受落日照在身上的温暖,有一种似睡非睡的感觉。整个广场了无声响,一切都显得静谧而温馨,有一种其乐融融的满足像四周荡漾……
这种闲适、富足的生活,是一种建立在田园诗基础上的富足。其实,立陶宛的经济还是还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全国有6.75万个农场,耕地面积.13万公顷,有3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17%。由于农业生产是主导产业,立陶宛每年出口的商品以畜产品和农产品为多。所以立陶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加快经济带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每年产生的大量失业人口。而建设丝路经济带也为立陶宛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市场,至少为立陶宛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有支付能力的市场,这必然会推动立陶宛经济的回升与发展,为立陶宛人闲适富足的生活增添新的物质和精神内容,使立陶宛人民在共享丝路经济带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迎来社会经济回暖发展新的高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