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
9min
—
导言对李诞来说,上好学校很重要的一点是能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不能考进名校,读书就是另一个通道。阅读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代替好学校,自我提升的道路。
李诞的有趣和魅力,有天分所致,但更多来自知识底蕴,是大量阅读之后的智慧展现,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有趣,这种有趣显得更加迷人。
作者
康兮兮转述师丨梁聪聪
只要有可能,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上好学校。但为什么要上好学校?这段时间听到的最好的答案竟然是来自综艺红人——李诞。
“我目前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考上名校”李诞最近红透全网,他亲手打造的《吐槽大会》成为现象级的网络综艺节目,“吐槽大会”爆红让我们知道,大家有多喜欢用戏谑的方式调侃人生。
李诞擅长吐槽别人,也很会自我吐槽,提到自己的人生,他吐槽道:自己人生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年没考上好大学。
对这件事,李诞确实耿耿于怀。初中毕业时,李诞的学习成绩还是全校第一,进入高中,走了心,疯玩了几年,人生的方向偏离,最后只考上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
现在赚钱的门路很多,有人当网红,日进斗金,还有人做小生意,早早能财务自由,就有人质疑学校的价值,觉得上了好学校未必就能赚大钱。出现这种观点其实一点都不意外,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把大学当技校上的,那么,大学毕业后收入如果不如别人,自然容易产生这种观点。
这些人除了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听听李诞的吐槽快乐一下,也特别有必要听听李诞对上好学校的意见。
为什么要上好学校?李诞说:
好学校帮你筛选校友,让你遇见同一频率的人。
好学校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不是因为学校汇聚了最好的老师,而是笼络了最优秀的学生。到底是学校成就学生,还是学生成就学校,最后的答案一定是:学生成就学校。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因为没考上好学校,李诞的人生经历了很长一段沉寂,到处打拼、不断碰壁。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每个人奋斗的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最让这些拼搏中的年轻人无奈的是,因为没有好学校的积淀,他们奋斗的路显得非常孤独。
无论何时,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为了争夺稀缺资源,优秀的人会向同一个方向流动,最后的汇聚之处就是名校。
重点大学、中学给一个人最好的礼物,不是炫耀自己学历时脸上的荣光,而是可以找到更多有着同样内心世界的朋友。
网上有一张图片,很炫酷,16位中国互联网届的领袖齐聚一堂,马化腾、刘强东这些人都在座,看看他们背后的学校,几乎清一色来自好学校。
有人调侃说,想要在这张餐桌前找到自己的位置,光有钱不行,还得有一纸名校的毕业证书。更重要的是,还得有在优秀的人群中锤炼出来的,想改变世界、改变更多人人生的志向和野心。
早年间,读过朱学勤先生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重点中学对人的影响,他说道:你不得不承认,那些区重点的孩子和市重点的孩子,在想法、志向上确实有些差异,多年之后你去看,区重点的学生和市重点的学生会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不同的人生境界。
每三年,我就送走一批学生,他们会进入不同的学校,几年之后大家再聚首,常常会有奇怪的感觉。几年前我带过的一个女孩,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名校,我问她在好学校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她说:收获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读中学的时候,她是一个爱读书、爱钻研问题的女孩,但身边的同学良莠不齐,她时常会显得落寞,有时候喜欢来找我聊聊天。反倒得我劝她,适度地降低自己的身段,了解一点同学们喜欢的东西,一个人再优秀,也不能脱离和自己一起长大的普通伙伴。
很明显,她在努力适应,但确实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进入名校之后,她的情况好了很多,虽然名校里也有不少把大学当技校读的人,不少自私、狭隘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但概率上总归是发生了变化。能跟她一起聊读书、谈问题的人明显多了,她也不用担心自己是那个唯一的格格不入的怪胎了。
几年大学后,大家再聚首,虽然旧日的情谊还在,但他们热络的客气之余,还是透出差异来了。这时候不管是我这个老师,还是同学们自己,都发现这个问题,大家的人生已经走了不同的道路,回不去了。
人是种很能适应环境的生命,放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习性、内心都会跟着变化,就像古人说的这“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多少了解一点发展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在孩子13岁之前,父母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位置极其重要,能影响他们的爱好和三观。但13岁前后,孩子变得更加独立,越来越重视身边朋友对自己的看法,伙伴、“战友”的喜好默默改变孩子的行为和喜好,这时候,孩子能否突破自我,点燃内心,对远方的世界充满渴望,他身处的环境至关重要。
好学校,并不会保证一个人自动获得高薪和美好的未来,它最大的功用是让一个孩子渴望变得更优秀。在一个总是想着改变世界的团队里,一个人会重塑自己的精神内核,他的思维模式、眼界和格局都会迥然不同。
建立在知识上的有趣,万里挑一
说回李诞,他懊恼和后悔的就是没能在一个优秀的环境中成长,当然,这个不妨碍他随后不断奋斗,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李诞登陆最近这集“奇葩说”,他的表现很抢眼。他随时能以插科打诨的“丑角”的姿态出现,热场,接地气,而且有观点。跟蔡康永、马东这些人“过嘴”,他毫不怯场,还时不时展现一下自己的风格:务实的有趣。
谈工作,李诞认为专业能力比喜欢不喜欢更重要,你可以不热爱,但你的能力只要足够高,公司就能接纳;
聊父爱,蔡康永想煽情,说父爱可以培养云云,政治上完全正确。李诞马上接茬:恨也是可以培养的。如果我爸和我一周坐在一起12小时,也许我可以确定他不爱我。
这是网络一代的特点之一,李诞这里表现的很明显。他总能站在自动消解高尚的位置上,把观点拉回到人间,回到我们人性的缺点和日常中来。他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手拿现实和理想讨价还价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从三流大学里努力奋斗出来的“蛋总”,是怎么完成自我修炼的?
最早在《八零后脱口秀》,李诞还是个幕后的段子写手,是主持人王自健嘴里的“我的朋友蛋蛋”,是染了粉红头发、被池子称作森女的家伙,是他自称的“著名滞销书作家”和“一米八三大诗人”。
写了好几年段子和网剧之后,他遇到了《吐槽大会》,成为一个用生命和灵魂吐槽世界的脱口秀演员。玩段子、表演脱口秀的演员其实不少,李诞能成功,确实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虽然现在有人拿他跟许知远等人对比,讲他的市侩和世故,但不能否认,他还是有几个优点是我们必须承认的:
表面玩世不恭、世故世俗,内心还是有着自己的执着。李诞在吐槽时总能表现出和现实的妥协,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态度,更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态度,夹杂在这种态度里的,是灵光一现的对世界通透的认识。
喜欢写诗、喝酒,最重要的是读书。李诞有个好习惯,一有空闲,他就会跟着在节目里被他们百般蹂躏的张绍刚去淘书,现在才有人慢慢知道,李诞最初的梦想,并不是演员,而是文学。
随着媒体曝光,我们知道了,李诞和蒋方舟是好友。私底下他们是相互共勉,热爱文学的文艺青年,曾以原始的写信方式交流,约定要变成两颗恒星各自写作。在蒋方舟眼里,那个专注写作时,活的、对的、无敌的李诞,才是真正的李诞。
蒋方舟吐槽李诞放弃梦想,扔下她自己去当了谐星。李诞也自嘲,他送给蒋方舟一本自己的新书《宇宙超度指南》,扉页上写着:“你加油,我不了!”
读书可能是李诞跟其他谐星最大的不同,也是他从一所不知名的学校毕业,还能一路坚持的内在动力。李诞坦言阅读对他的影响很大,离开学校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社会的压迫和冷酷,人会给压榨一空,这时候如果不能用阅读主动补给,让自己保持思考的敏锐,特别容易陷入麻木之中。
好学校对李诞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能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不能考进名校,读书就是另一个通道。阅读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代替好学校,自我提升的道路,每本好书背后都是有一个智慧的大脑,读书就是跟一个牛人对话。在书里面,没人会觉得你是个怪咖,大家都是坦诚相待的。
所以,李诞他们开始聊读书时,真的是在跟所有人谈阅读的价值。他们走过弯路,碰得鼻青脸肿,他们又不想放弃人生,一面奋斗,一面阅读,奋斗是为了生存,读书是为了和更多比自己厉害的人讨教。
李诞有个同行前辈,就是郭德纲。他们俩有相同的地方,上学都一般,取得成功全靠手艺好,观众认同,市场给脸,还有一点就是,他们俩都擅长读书。上学是一回事,读书是另一回事,人在这个时代想要成功,没有文化怎么行!
提到搞笑,李诞说自己不只是在凭天分逗乐,而是在一面读书一面研究娱乐,他现在最常用的手法就叫“恐惧解除”,先提出一个让气氛紧张的槽点,再夸赞一个被吐槽人的优点,两相碰撞就产生了笑点。听他吐槽,看似是段子,实际说的都是真话,是一种变相的批评。不读书,不会自己写作、创作段子,不做研究,不是一个思考生活的人,必然无法获得这种节目效果。
这样去看李诞,他的有趣和魅力,有天分所致,但更多来自知识底蕴,是大量阅读之后的智慧展现,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有趣,这种有趣显得更加迷人。
-END-责编丨杜普感谢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长按识别白癜风诊断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