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马岛战争的原

马岛全称是马尔维纳斯群岛,不过英国人则称其为福克兰群岛,该群岛位置距离阿根廷公里左右,距离英国则隔了大半个地球。

群岛总面积有1.2万平方公里,是海南岛的三分之一大,然而人口却只有人,居民文化以英国文化为主,和阿根廷所属的拉美文化有很大不同。

马岛在历史上的归属问题十分复杂,法国人,英国人,西班牙人都相继在该岛建立过居民点,后来西班牙人出资收购了法国人的定居点,并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

年阿根廷独立,由于阿根廷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该地的殖民遗产理应属于阿根廷,于是马岛的主权就转移到了阿根廷手中。

历史上英国人也曾在马岛建立据点,不过后来因为经济原因主动撤出,但是对该岛的主权要求却并没有放弃,因此对该岛归属阿根廷存在异议。

年,英国人强行占领马岛并驱逐了阿根廷人,此后向该岛大批移民,并建立了英国人社区,从此实质性占领了该群岛,马岛也成了英国众多海外殖民地之一。

当时的大英帝国正是国力强盛的时候,阿根廷没有足够实力对抗,只好吃了哑巴亏,不过阿根廷人并未放弃对该群岛的领土主张。

二战后,英国实力衰落,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威严不在,马岛归属问题再次被摆到了台面上,联合国成了居中协调的角色。

阿根廷主张马岛所有权的理由很多,包括自己曾经是西班牙殖民地,理应继承该群岛主权,此外马岛地理上属于南美洲,按照二战后殖民地独立的潮流,马岛也应该摆脱英国统治。

二战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确实很多都获得了独立,最著名的当属英属印度,然而对于马岛这么一个面积和人口都微不足道的地方,英国人却并没有打算放手。

英国人主张所有权的理由主要是实际占领原则,马岛从年到二战,已经被英国人实际占领和管理了多年,根据国际通行惯例,马岛就应该归英国所有。

此外英国人还主张,将马岛归还阿根廷违背了岛上居民的意愿,因为岛上居民都是英国人后代,这些人显然更愿意留在英国版图内。

阿根廷和英国互不相让,联合国夹在中间也无可奈何,除了劝告双方和平解决问题外,也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马岛归属争议就这么一直拖了下来。

假如没有外界因素干扰的话,马岛问题也许会无限拖延下去,就像很多国家的争议领土,虽然双方都主张所有权,但也只是嘴上说说,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贸然改变现状。

但是一旦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些平时隐藏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为爆发点,马岛归属问题就这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向了爆发的节点。

年,阿根廷国内正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危机,这一年通货膨胀率急剧升高,货币一年之内贬值数倍,GDP下滑12%,百姓失业,民不聊生,社会问题一触即发。

当时统治阿根廷的是以加尔铁里为总统的军政府,军政府上台方式本就不明不白,上台后经济又搞得一团糟,老百姓怨声载道,加尔铁里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

面对国内随时会爆发的社会矛盾,想要稳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须给人民的情绪寻找一个宣泄口,爱国主义成为加尔铁里手中的工具,国际冲突成了转移矛盾的突破口。

马岛归属问题成为加尔铁里的目标,假如此时和英国就马岛问题爆发冲突,就可以成功激发老百姓的爱国情绪,大家枪口一致对外,就可以成功转移大众视线,国内矛盾也就被掩盖了。

通过武力解决马岛问题,还可以为自己的执政生涯添上一笔功劳,提升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巩固自己的权力,可谓一举两得。

阿根廷之所以敢拿马岛作为突破口,也是因为当时英国人对马岛的重视程度并不太高,马岛不仅距离英国本土遥远,而且资源贫瘠,人的岛上也没有什么经济产业,基本属于鸟不拉屎的地方。

岛上英国也没有太多防守力量,只有少量驻军和警察,攻打马岛对阿根廷来说应该是易如反掌,因此阿根廷人对收回马岛信心满满。

当然阿根廷也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先和英国接触谈判,委婉的表达了收回马岛的意图,当时的英国政府表现得十分麻痹大意,几乎所有的政要都认为阿根廷不会在马岛问题上采取激烈的武力行动。

英国不仅按部就班的执行裁军计划,把马岛驻扎的唯一一艘军舰撤走,而且还限制给予马岛居民英国国籍,这些措施给了阿根廷一个错误的信号,那就是英国人正准备放弃马岛。

年3月,阿根廷先是占领了距离马岛以东公里的南乔治亚岛,英国人派出的军舰到达时发现阿根廷军人已经在该岛登陆,于是只好原地返回。

英国人不战而返的反应让阿根廷人信心倍增,他们更加坚定地相信英国人已经放弃马岛的想法,大规模占领计划迅速提上日程。

年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出兵占领马岛,马岛战争正式爆发。

阿根廷派出了三千多名士兵组成的军队登上了马岛,马岛唯一的武装力量只有寥寥无几的警察,剩下的是两千多手无寸铁的居民,英国人只好选择投降。

马岛顺利收回的消息让加尔铁里极为兴奋,而国内民众的爱国情绪也因此持续高涨,人民沉浸在收回领土的欢呼声中,加尔铁里的声望也到达顶点。

英国政府最初对阿根廷的行动感到吃惊,他们没想到阿根廷居然敢真的采取武力行动,随后迅速反应过来,并很快派出了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力量的舰队前去收回马岛。

英国人之所以反应迅速,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英国首相是赫赫有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此人以铁腕手段著称,另一方面当时撒切尔夫人的保守政策在国内引起巨大争议,撒切尔夫人也想趁机重塑自己的威望。

当时国际上对马岛战争的态度分成两派,拉美国家除了智利外全都站在阿根廷一边,毕竟大家都曾经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如今阿根廷收回殖民地,自然要支持。

智利之所以没有和阿根廷站在一边,主要是因为智利和阿根廷存在边界领土纠纷,敌人的敌人是就是朋友,因此智利站在了英国一边。

欧美国家则普遍站在了英国一边,其中美国人的态度最为关键,当时的美国政府虽然和阿根廷加尔铁里十分友好,但是毕竟美国和英国在文化上是表兄弟关系,显然比阿根廷更加亲近。

当时的美国名义上宣称自己中立,对双方都实施武器禁运,但是英国武器可以自给,阿根廷武器必须外购,这实际上就是在打击阿根廷,此外美国还向法国施压,暗地里帮助英国。

阿根廷在开战后和英国一开始互有胜负,甚至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但是随着战事进行,阿根廷逐渐处于下风。

一方面战争消耗巨大,阿根廷国内经济惨淡,进行战争已经很吃力。另一方面面临欧美国家制裁,武器弹药和各种零部件缺乏,战争很难继续下去。

英军最终突破防线登上马岛,年6月20日,阿根廷军队正式向英军投降,马岛战争正式结束。战争中共有名阿根廷军人成为战俘,另外有名阿根廷军人被遣返。

马岛战争共持续74天,其中英军死亡名,阿根廷军人死亡名。

马岛战争虽然以阿根廷失败告终,但是马岛归属争议不过是暂时告一段落,两国围绕马岛归属问题的争执持续至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jn/11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