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历史沿革第十期

阿瑜陀耶王朝

(一)泰国阿瑜陀耶王朝(年—年)又译阿育他亚王朝、大城王朝,是泰国的封建王朝,其首都位于今泰国中部的阿瑜陀耶城(意为“不可战胜之城”)。华侨习惯称阿瑜陀耶城为大城,故阿瑜陀耶王朝又叫大城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的创始者乌通王(拉玛蒂菩提)原为罗斛国国王,乌通王于年率众迁都阿瑜陀耶,建立阿瑜陀耶王朝。王国建立时北方已有傣族所建立的素可泰,阿瑜陀耶王国依靠素可泰所垫下之基础,但是后来15世纪时阿瑜陀耶王国并吞素可泰,与位于泰国更北方的兰纳王国相邻。15世纪中叶查洛王建立更完整的行政与法律制度,阿瑜陀耶王国以制度、稻米耕作以及对中国的贸易维持强盛。从阿瑜陀耶开国以来经常与缅甸发生冲突,-年第一次大战缅甸王莽瑞体与阿瑜陀耶王国开战,结果失败。第二次大战在年,缅甸王莽应龙与阿瑜陀耶王国摩诃·查克腊帕交战,此次大战叫“白象战争”,阿瑜陀耶王国损失惨重。第三次在8年阿瑜陀耶王国马欣国王与彭世洛王(摩诃·昙摩罗阇)发生内讧,莽应龙抓这个机会与阿瑜陀耶王国开展战争,结果阿瑜陀耶王国被并吞,但在年纳黎萱宣布阿瑜陀耶王国独立。在17至18世纪时是东南亚强国,与欧洲国家通商。年被缅甸灭亡,历时年,传5位国王。在阿瑜陀耶王朝最强盛时期其统治势力北抵大明王朝,南达马来半岛,东至长山山脉(今老挝与越南界山),西临萨尔温江、印度洋。

(二)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承袭素可泰王朝的政治体制,军务和民政不分,中央权力分散。波罗摩·戴莱洛迦纳统治时期进行行政制度的改革,设文、武沙木罕分管全国的民政和军务;民政方面设内务、宫务、财务、田务四个部;实行按爵位等级授田的“萨克迪纳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奠定暹罗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萨克迪纳制是泰国的封建等级制,亦称食田制度,在泰语中“萨克迪纳”可直译为“对稻田的权利”。萨克迪纳制规定泰国全体世俗社会成员占有土地的级别,这些级别体现着人们各自在泰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萨迪纳制是本着土地王有的原则而建立的,年颁行的《文职官员土地占有法令》和《武官及地方官员土地占有法令》,对于全国的王族、各级文武官员(贵族)、王室各种扈从仆役以至所有的农奴和奴婢,详细规定反映他们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级别,这一种级别是以国王授田的等级为标志。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加紧向东南亚地区渗透,年泰国接受《泰英友好通商条约》(《鲍林条约》)后被迫取消进出口贸易的一切限制,从而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大米销售市场。泰国政府相继采取措施奖励垦荒种稻,导致缴纳货币租税代替劳役。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日益盛行逐渐破坏萨克迪纳制关于土地使用权和人身依附的种种规定,促成农奴地位的变化和奴婢制度的废除。~年泰国政府逐步禁止以人为奴婢,使的大批奴婢先后变成生产商品稻米的小农。年~年王有土地逐渐变成私有,封建义务变成货币租税,农奴和奴婢挣脱人身依附,萨克迪纳制终于解体。

(三)萨迪纳制是泰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逐渐形成的,14世纪已略见端倪。及至国王戴莱洛迦纳统治期间随着国王、王族和贵族对村社土地的占有和村社成员的控制进一步强化,萨克迪纳制也就由国王用法令的形式予以确立。萨克迪纳制是本着土地王有的原则而建立的,年颁行的《文职官员土地占有法令》和《武官及地方官员土地占有法令》对于全国的王族、各级文武官员(贵族)、王室各种扈从仆役(包括王室成员的保姆在内)以至所有的农奴和奴婢详细规定反映他们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级别,这种级别是以国王授田的等级为标志。在王族中最高可以达到授田10万莱(每莱约合2.4中国市亩)的级别,最高武官和重要的地方官员的授田级别为1万莱,最低的贵族授田莱,乡村小吏~00莱。对于各种农奴规定有授田0、25、20、15、10莱共五级,各种奴婢一律5莱。授田级别与实际占有或使用的土地数量并不完全相等,但举国上下却以此区分尊卑。萨克迪纳制确立后泰国社会鲜明地分成两大阶级——封建主阶级和农奴阶级,封建主阶级占有全国的土地,掌握着国家全部的军事、行政和司法权力,享有各种特权,不事劳动,依靠农奴和奴婢无偿提供的实物贡赋和劳务为生。他们受封于国王,以国王为总代表,并向国王承担一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义务。

(三)这个阶级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王族,一部分是贵族。最初的贵族主要是由部落和村社的首领转化而来的,贵族是终身的,但不是世袭的,其子孙须另行请求国王授予萨克迪纳级别。贵族在各级政权中担任职务,成为泰国封建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各个时期的贵族级别不尽相同,或为五级(昭披耶、披耶、帕、銮、坤),或为六级(在最前面加颂德昭披耶一级)。另外授田级别在~00莱之间的农村基层小官史、小头领,其经济收入主要得自农奴的劳役和贡赋,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虽不算贵族,但实际上是封建主阶级的最下层。由此可见萨克迪纳制使大大小小的统治者集政治军事权力和经济利益于一身,因而官吏、军官和封建主是合一的,大封建主必须是大军官、大官吏,小封建主必须是小军官、小官吏。农奴阶级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中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被称为“派”的农奴,包括直接隶属于国王的农奴、专门从事手工业的农奴和隶属于封建主的农奴。他们按照五个授田级别,通过村社从封建主那里取得一份土地耕种,同时承担着向特定的封建主缴纳实物贡赋、服劳役和服兵役的义务。年幼的或年老的农奴无力承担封建义务,也就没有份地。

(四)按照规定每个成年的男子农奴都必须向一个封建主登记,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就农奴承担的封建义务而言租与税是合一的,当兵和务农也是合一的,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自始至终都是泰国封建社会中经济剥削的基本形式。另一部分是奴仆或奴婢,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债务奴婢、战俘奴婢、家生奴婢三类,按占有关系则可分为私有奴婢、官有奴婢、寺院奴婢三种。一切奴婢均被当成主人的财产,必须无偿地为主人做各种家务、耕田种地。主人可以殴打或转卖奴婢,但不能打死或杀死奴婢。奴婢可以有私人财产,可以由他们的亲属继承其私有财产,可以同别人订立契约。他们还有一些自己支配的时间,用于从事属于自己的生产活动。奴婢还可以用自身原先的身价来赎身,一旦赎身也就返回到前一种农奴的行列中去。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加紧向东南亚地区渗透,年泰国接受《泰英友好通商条约》(鲍林条约)后被迫取消进出口贸易的一切限制,同时随着西方对东方的侵略在泰国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大米销售市场,因此泰国出现大米出口的增长和稻田面积扩大的状况。年泰国政府相继采取措施奖励垦荒种稻,并长期实行低租税政策,因而在此之后特别在~年间掀起一个开荒种稻热潮,严重地破坏萨克迪纳制关于土地使用权和人身依附的种种规定。

(五)泰国大米大量出口又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造成用货币缴纳租税以代替劳役,使各种农奴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演化为货币契约关系,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日益盛行促成农奴地位的变化和奴婢制度的废除。~年泰国逐步实行全面禁止以人为奴婢,使大批奴婢先后变成生产商品稻米的小农。~年王有土地逐渐变成私有,封建义务变成货币租税,农奴和奴婢挣脱人身依附,萨克迪纳制终于解体。它规定的各种称号(除王族称号以外)在泰国年革命后才废除,但其影响至今并未完全消失。大城王朝(-年)八世王戴莱罗迦纳(-年)立法改革建立萨迪纳制度,此后一直作为统治制度的核心,直到19世纪末解体。在萨迪纳制度中,国王拥有全国的土地,官员和王室成员无俸禄,国王按爵位赐数量不等的土地。王储占有土地高达10万莱,,亲王、公爵、侯爵、伯爵、銮、比丘、万户候、沙弥、文书逐级递减,人数较多的平民有25莱,奴隶也有5莱,不过各阶层人土地实际占有量与规定量是不相等的。19世纪以前泰国土地制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地主只是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对依附于该土地的相应数量的人口的控制权,所以萨迪纳制度实际上也是依附民制度,爵衔不同,时依附民数量不等。

(六)依附民的多少也就意味着财富、地位和权力的差别,萨迪纳制中的依附民就是平民和奴隶。奴隶的职责是为乃(长官)服杂役、做家务,来源以战俘和债务奴隶为主。平民则是最主要的依附民,兵役和徭役的责任主要落到他们身上。大城王朝规定国内平民年满18岁征为新兵,服役两年成为现役兵,直到60岁退役为止。无战事时,现役兵必须每年服役6个月,为乃耕种土地,还要自备粮食。实行萨迪纳统治制度的泰族社会历史上一直存在对依附民的需求,多年前泰民族第一个政治国家素可泰(-年)建立时,人口还十分稀少,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与政治权力、国家财富有直接关系,历代王朝都将保护、扩大人力资源视为大事。在泰国历史上发生的与邻国的冲突中,胜者总是要掠去大量的俘虏和居民,有时整村的村民被裹胁至战胜国定居,,直至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为了进一步弥补依附民的不足,统治者把定居的外籍人列入平民的行列中,这些外籍人主要是华人和印度人。每一个平民必须向一个乃登记,服从其管辖,外国人可以用纳税代替服役。由于实施萨迪纳制的泰族社会对外籍人有着潜在的需求,初来暹罗的华人很容易被当地社会接受,并由于制度的规定找到自己的合法位置。

(七)暹罗华人在当地的合法地位保证华人与原住民历史上一直相安无事,甚至关系和睦融洽,华人移民与暹罗地当地人和睦相处的结果或者说是现象之一就是族际通婚普遍发生。20世纪初期以前,由于传统观念束缚、旅行条件艰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的中国人中基本上没有女性,所以华人与当地人的通婚一般发生在华人男子与当地女性之间。虽然族际通婚在东南亚各国都常见,但泰国华人与当地民族通婚的比例是最高的,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泰国实行独特的萨迪纳制度。萨迪纳制中的平民依附民,包括女性平民,兵役和每年6个月的徭役则是男性平民的义务,严重束缚本族男性平民。而且泰国有史以来战争频仍,兵役必然引起本族社会女比例失调。而女性则留守家中,做一个完全的自由人,自然与不用服役的华人男子有较多接触的机会,在本族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华泰通婚自然非常普遍。阿瑜陀耶王朝中期暹罗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强国,为了和缅甸争夺这一地区的霸权从年起泰缅之间进行长期的战争。9年阿瑜陀耶城第一次被缅军攻陷,暹罗沦为缅甸属国达15年之久。4年纳黎宣宣布摆脱缅甸的统治而独立,带领暹罗军民再次与缅甸较量,并于年打到缅甸的首都勃固,使暹罗转败为胜。

(八)继纳黎宣之后的厄迦陀沙律王统治时期(~)、嵩贪王统治时期(~)、巴塞通王统治时期(~)和那莱王统治时期(~)阿瑜陀耶王朝曾一度中兴,由于没有对外战争让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出现兴旺繁荣的景象。阿瑜陀耶王朝中期用纸逐渐取代传统的贝叶,文学作品除了王朝初期流传下来的乌通王的《饮水誓盟诗》和戴莱洛迦纳的《律诗集》之外,嵩贪王时期又出现以宗教为题材的长诗《第十世菩萨的诞生》。纳雷王时期诗歌创作中客龙体、缠体、嘎柏体等形式趋于成熟,作品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为前代所未有,被誉为泰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为宗教服务的寺院建筑也很发达,帕希讪派寺是当时阿瑜陀耶城中最宏伟的一座寺院,充分表现泰国建筑艺术的特色。年后又相继在该寺修三座佛塔,用来盛放戴莱洛迦纳等三位国王的骨灰,这三座佛塔当今依然保存完好。将领帕碧罗阇以驱逐法国人为名义,于年发动兵变篡位,建立阿瑜陀耶王朝的巴沙通王朝,使得王朝陷入动荡当中。在帕碧罗阇夺权后先后有三场以前那莱王名义为号召的大规模民众起义,帕碧罗阇的篡位极大损耗阿瑜陀耶王朝的凝聚力。年4月阿瑜陀耶王朝第2代国王武仑阁病逝后短短个月内便更换了三个君主,给缅甸的入侵带来可乘之机。

(九)年缅王孟驳的军队再次陈兵阿瑜陀耶城下,将该城围困14个月后,终于在年4月7日将阿瑜陀耶城攻破。暹王阿迦达身亡,金银财宝被掠一空,万居民沦为战俘,维持余年的阿瑜陀耶王朝遂告结束。在整个明代阿瑜陀耶派使臣访问中国一百多次,最多一年达到6次。从中国那里他们得到当时国际市场上利润丰厚的丝绸、瓷器,中国也从阿瑜陀耶获得沉香、象牙、犀角。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逐渐渗入暹罗,6年葡萄牙和阿瑜陀耶王朝签订第一个条约,规定葡萄牙人可以在阿瑜陀耶城、丹那沙林、墨吉、北大年、六坤等地居住、经商和传教。年西班牙和暹罗签订通商条约,16世纪末就有日本人抵达阿瑜陀耶,到了17世纪初这座城市有0多名日本人定居,当代的街道上仍然不时见到日本人开的小旅馆、小酒吧。年英国被允许在北大年开设商馆,年荷暹签订通商条约,年亲法的那莱王同意法军进驻曼谷和墨吉的要求。但随后那莱王病重,将领帕碧罗阇发动兵变,驱逐法国人(华尔康事件)。阿瑜陀耶王朝末期暹罗的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几乎每年都要派船来中国进行朝贡式贸易,有时一年多达数次。中暹大米贸易兴起,许多华人移居暹罗,华人对暹罗的商业和航海作出突出的贡献。

隆维克之围

(一)早在1世纪之前作为当代泰国前身的暹罗王国还不存在,众多泰人部族全部依附在强大的高棉帝国治下,后者的领域几乎占据1/的中南半岛,甚至将地盘扩充到当代的越南南部外海。但到14世纪高棉开始因外战失败和内部矛盾爆发而衰退,众多泰人部族纷纷起事自立,构筑最初的暹罗王国。到了这个世纪的50年代他们已经反过来将高棉死死压制,事情一直发展到16世纪曾经建立高棉的柬埔寨部族都开始分崩离析,虽然在表面上还有一个拥有都城的中央王权,但真正的势力都分散到地方封建土司手中。若非暹罗人在西面遭到缅甸人狂攻可能会在更早之前就入主湄公河流域,所以直到16世纪90年代顶住缅甸东吁王朝进攻的他们才开始重新将战略目标对准东方。当时的暹罗国王是非常有名的大城王朝君主——纳黎萱大帝,他年轻时曾作为人质在敌国缅甸生活,并因此接受非常传统的武装佛寺团体教育和已经东来的葡萄牙西方教育。成年回国后他帮助自己的王朝展开反攻,并一再击退已是强弩之末的缅甸人。为了让暹罗控制更大地盘,具有更大实力去和缅甸对抗,纳腊萱将目标对准柬埔寨。后者的王国完全靠着湄公河水系建立,同样也是中南半岛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来自云贵高原和老挝的内陆商品会通过柬埔寨抵达沿海,再通过聚集区内的欧洲和穆斯林商人远销其他地方,所以控制柬埔寨就等于手握一条繁忙的南北贸易动脉。年数万暹罗军队入侵柬埔寨北部,他们通过向北进攻暹粒等城市,企图从源头上阻断洞里萨湖和湄公河相连的水运贸易。

(二)在野战获胜的情况下暹罗人却陷入为其个月的艰苦城市围攻战,最后由于补给耗尽和对方援军抵达,纳腊萱带着主力退出柬埔寨国内。第二年缅甸军队再次重返暹罗,又为柬埔寨人争取一定时间,但在王子被泰人打死后缅甸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消停。纳腊萱便在年带着包括辅兵近10万人的大军再次东征,对于此次战争时暹罗王国决心将柬埔寨一口吞下,所以全军分为南北两路共4个独立分队,准备施行全面性的合围战略。其中的南路军从沿海出发,负责拿下贡布和白马两地,然后沿湄公河占据旧都金边,顺便也阻断对手同海外的海外贸易。但真正的主力还是集中在北方,他们必须一如既往的攻下暹粒、马德望等地,再沿着洞里萨湖南下,两军若在水上会师则意味着合围柬埔寨人的新都城——朗维克。为了应对纳腊萱的大举进攻,柬埔寨王子索利奥尔成为名义上的武装抵抗领袖,他麾下的野战军数量被扩充到7.5万人(包括辅兵),并依靠艘大小船只在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机动。这些士兵的核心力量是王室平日里就供养的常备军部队,但主体士兵还是来自地方征召部队。他们在各自的家乡,以佛寺为基层中心,接受必要的武器和战斗训练。少量的战象部队也来自那些专门负责驯养大象的特殊村落,他们同样以佛寺作为基层动员机构。为了以防万一的他还从沿海的冒险家社区内招募外族佣兵,除了少量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人外还有数量不少的马来亚移民和占城流亡者。

(三)全军虽然被分开部署,但以作为航运中心的都城朗维克为总部,依然能够实现彼此间的快速增援。其中又以驻扎在菩萨省的分队,数量最多且最善战。因为这里是洞里萨湖流域的中心位置,比较方便调动,一旦南北的两翼的任何分队遇袭,他们就会以最快速度去悄悄接近战场。对正忙于正面激战的敌人实施猝不及防的突袭,但如此精妙的战略计划还是因为个别斥候的被抓而泄露给对手,由于已经洞悉柬埔寨人的虚实,暹罗军队立刻展开针对性打击。北方的两路部队集合猛攻重镇马德望,迅速击败数量有限的守备力量,接着更多分队从南方赶来汇合,形成数量达5万人(包含辅兵)的主力军。他们将直扑菩萨省,歼灭柬埔寨人的抵抗能力。指挥当地防卫的切特王子直到他们开始进攻才意识到大难将至,基于历史渊源因素时纳腊萱的暹罗王国军队在组织架构方面和柬埔寨人是如出一辙的,只是因为长期战争与国内允许让暹罗君主可以供养一支规模更大的常备军部队。他们当中有负责国王安全的宫廷卫队,也有专门驻扎在都城的野战军团,当大规模战事来临时这些部队会分出不少人去担任地方军指挥官。骑兵、战象与舰队也都来自负担特定义务的村庄,大部分适龄兵役人群都从少年时代开始接受地方佛寺给予的军事训练,相比柬埔寨王子的外族部队时纳腊萱的雇佣军规模更加庞大。来自缅甸和马六甲的葡萄牙分队有着完善的火枪手与炮兵序列,此外还有许多来自孟加拉、古吉拉特甚至是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冒险家也在纳腊萱麾下组成雇佣军团。

(四)在他们的影响下暹罗的本土炮兵和工兵队伍得以发展壮大,面对突如其来的进攻者时柬埔寨人很快在野战中被击败,虽然同样是依靠战象支持的步兵部队,但暹罗人的战象数量更多,还有成建制的骑兵掩护侧翼。由于长期的内乱和孤立,柬埔寨人并未从高棉时代的辉煌记忆中走出来,他们战术亦如两个世纪之前,在日新月异的对手面前显得软绵无力。当战象间彼此展开单挑,拱卫其安全的步兵也杀成一片,暹罗人的骑兵和火力优势便展现无疑。最终守军被全面包围,在惊恐中遭至惨败。三天后暹罗军队进抵菩萨省省城,并迅速将其包围起来。大量的工兵部队开始构筑围攻战壕,并偷偷开始挖掘攻城地道并安放火药。由于守军疏于对这类战法的防范,暹罗人在黄昏时就已经炸毁一些城墙段落,困守城中的索利奥尔王子带着只有千人的精锐部队突围,其余守军则在混战中被屠杀殆尽。之后的战争完全集中到柬埔寨王都——隆维克,索利奥尔在逃回都城后马上向越南国王与远在马尼拉的西班牙总督求援,但在任何可能的援军抵达前他都只能依靠从南部沿海招募来的西班牙雇佣军来加强城防的热武器力量。因为时间仓促,除了大量部署削减尖的木桩外就只有安放数量有限的大炮。柬埔寨的水军则在城市北部设防,不让进攻者靠近隆维克的护城河,因为那才是都城最可靠的防御设施。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暹罗舰队时他们还是在狭路相逢中被击溃,纳腊萱的战船上会部署6-12磅小型火炮,士兵也可以使用火绳枪作战。

(五)他们的柬埔寨对手就无此精良装备,在获得外围控制权后进攻者可以尝试对城墙进行强突,但在依然需要跨越护城河的情况下很难不被守军的火力所击退。作为应对时暹罗工程师开始在守军火炮射程之外构筑起数个大型的土台,炮兵登上高台就可以进行肆无忌惮的单方面打击,同时大量军队的围困也让隆维克的对外补给限于停顿。暹罗人则可以通过水路补给,并定期派兵肆虐周围乡村。城内的残余守军也没有放弃,他们使用土木、石块等各种材料又在城市内筑起第二道城墙,由于在暹罗人原先测算的炮火极限射程外,所以就能够有效保护城市的核心区域。进攻者要继续向前修筑新的土台就会遭到大炮的轰击,战斗就这样完全成为双方之间的工程学较量,但拥有更多火炮和人力的暹罗人无疑还是会在漫长的消耗中逐步获得应有的优势。4年的1月暹罗军队已完成新的土台建造,并用更多火炮击败守军炮兵,经过长达一个小时的准备射击后总攻在战象的冲锋中拉开序幕。这些巨兽撞开木质城门,义无反顾的冲杀进去,大量的暹罗步兵也蜂拥而入,随着大象冲入隆维克。柬埔寨国王萨塔在混乱中出逃,一口气奔向和自己关系最为友好的老挝。暹罗人无法对柬埔寨实施全面占领,就转而笼络地方封建领主,使各地区都直接对自己的宫廷负责。这场乱局甚至还引起西班牙人注意,并激发他们的征服柬埔寨欲望,但无论是泰国人还是西班牙人都没有能够成功地控制整个柬埔寨。残存的王室在更靠内陆的地方重建据点,此后的数百年里他们的子孙都将为自己的权力而战。

远征柬埔寨

(一)高棉帝国是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柬埔寨的一个古国,高棉于中国古籍亦称为吉蔑、阁蔑。统治时期最为强盛,建立高棉国家。高棉军队拥有数百头战象,他们征服周边大多数地区。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腊的国家,它在年前后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最为强盛。1世纪人们逐渐厌倦被迫为神王服劳役,高棉社会开始瓦解,年入侵的暹罗军队强迫高棉人放弃吴哥,因此高棉帝国灭亡。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腊的国家,它在年前后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最为强盛。高棉人信俸印度教,这一时期接受佛教.真腊衰落,被爪哇人短暂占领一段时间。年阇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国家,他是一位神王,在吴哥王城作为帝国首都。高棉军队拥有数百头战象,他们征服周边大多数地区。-1年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统治时期帝国步入极盛,高棉帝国从1世纪开始衰落,年暹罗军队攻陷吴哥后帝国灭亡,吴哥王城从此湮没在丛林之中。帝国的正式宗教包括印度教,吴哥曾是高棉帝国的首都,周围有上千座庙宇,这里也汇集最好的高棉经典建筑物。吴哥窟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纪念碑,巴戎寺坐落于吴哥通王城之中心点,其回廊东西长公尺、南北长公尺。回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顶,但由于年代久远,当前只剩下断垣残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后人凭吊。

(二)值得一提的是寺庙之墙壁上仍保存着丰富且生动之雕刻,举凡古代战争记述、寻常百姓之生活百态、洞里萨湖之湖畔风光等皆充分透露着当时之情景,绝对是不可不看的珍贵史迹。那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壁画彷佛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巴戎寺共分三层,下两层为正方形,外侧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顶层为圆形,树立佛塔。底层浮雕从东门开始顺时针行进,看到的分别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战-水上生活-赢得胜利-斗鸡和下棋-军队-内战-大鱼吞羊-胜利游行-马戏团-占婆人洗劫吴哥(从情节上看这应该是整个故事的开篇)。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处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它建在两层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识这表示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围建起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中心宝塔。在整个15-16世纪柬埔寨都是容易遭人遗忘的角落,由于盛极一时的高棉王朝(高棉帝国)衰败让整个地区都重新回到封建联盟状态,由各部落与神庙推选名义上的君主维持平衡。虽然屡遭泰国和越南威胁,而且实力也不如北方的老挝,但总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强大韧劲。早在年首位葡萄牙传教士就成功抵达过柬埔寨海岸,除了目睹繁华的湄公河贸易外也为当地的恶劣气候而叫苦不迭,最终这次微不足道的接触就因热带流行病肆虐而中道崩殂,但相关教训却没有引起任何外界注意。

(三)不过还是有少量西葡商人陆续抵达,在沿岸的有限区域内进行贸易,他们对柬埔寨的粗浅观察则更容易为后来的决策者所注意。随着欧洲人对柬埔寨的了解程度加深,部分冒险家开始常驻当地,成为王公贵族们的私人侍卫,比如曾在西属菲律宾服役的鲁伊斯就摇身一变为国王萨塔一世的佣兵队长。当泰国大城王朝的军队在年发起全面入侵,后者立刻想到派人去吕宋向西班牙人求援。但此时的菲律宾总督正忙于部署对南方莫罗岛水域的探索,根本顾不上遥远的中南半岛事务,直到泰国人兵临王城隆维克(隆维克之围)才因鲁伊斯的亲赴求助而同意给予帮助,只是由于吕宋本身的兵力太过有限才让计划中的远征队被一拖再拖。6年总数为人的柬埔寨救援军终于上路,除少量的来自墨西哥的西班牙士兵还包括皈依天主教的吕宋仆从和少量被招募来的日本浪人,但对于当时还很虚弱的西班牙东方帝国而言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武装规模。按照事先计划他们将分乘1艘中型加莱桨帆船和2艘东亚式帆船沿着加里曼丹岛的北部海岸前进,最后才登陆中南半岛。但加莱船的航行要求过于苛刻,以至于让2艘帆船抢先抵达目标水域。船员们也诧异地发现泰国人的军队已经撤走,而召唤他们的前来的国王也不在原地。原来萨塔一世为躲避泰国人的兵灾在隆维克城陷落后就向北撤离,最后获得老挝境内的各封建主庇护,并因此在万象常住下来。

(四)但留在本土坚持抵抗的首领阿纳卡帕兰也借机上位,靠着自己在战争中获得的威望公开宣布自己才应该是柬埔寨的最高君主,这原本是在当地已持续两个世纪的习俗却不为远道而来的鲁伊斯认识。同时那些长期活跃在南部海岸与湄公河流域的马来、占城的明朝武装商团也纷纷支持这位强人上位,尤其当西班牙士兵与上述团体发生械斗,阿纳卡帕兰便非常自然的派兵过来驱逐,但2船的西班牙部队还是依靠自身战力优势迅速击垮刚刚经历长期战乱的柬埔寨士兵。出于立威和泄愤的他们还在追击中冲入隆维克城,纵火烧毁大部分建筑。同时鲁伊斯与副手维罗索商议决定直接向北寻找前任国王的下落,并将其带回南方重新登位。在当年的余下时间里人员不整的远征队都忙于向中南半岛腹地前进,不仅需要和埋伏在沿途的柬埔寨土著作战,还要忍受无休止的热带疾病侵袭,好在由于成员都是见过各种大场面的老手才得以在连续的摸爬滚打后来到万象。然而鲁伊斯又极度失落地发现自己苦苦追寻的萨塔一世已经因病去世,这不仅意味着自己的人马在本地失去威权支柱,薪金也会因雇主的死而没着落。因此这位暴躁的西班牙队长下令按原路返回,扶持老朋友的儿子登上王位。7年稍作休整的西班牙远征队又重新回到柬埔寨南部,在拉拢前国王的支持者后依靠无可争议的军事优势击败数量少且实力弱的王家军队,并成功将萨塔二世扶上王位。

(五)同时先前走散的那艘加莱桨帆船也终于靠岸,带来余下士兵和迟迟不能上岗的真正总负责人贝洛索。借此机会的西班牙人要求新国王批准自己建立据点,以此控制住大部分贸易的主导权。但和许多早期的欧洲商站要塞不同的是这片租借地是处于更靠内陆的湄公河两岸,当然这势必会遭到其他沿海商业团体的集体抵制。到了年处在草创阶段的西班牙据点就遭遇重大麻烦,那些在柬埔寨有长期经营的马来、占城的华人移民纷纷选择避开他们的控制区域,从南北两头予以绕道架空。如此一来吕宋总督所期望的巨大经济收益就无从谈起,让后续人员的调拨也多少有些动力不足。曾长期混迹当地的鲁伊斯自然非常清楚其中的缘由,转而希望从菲律宾获得更多军队来扩大势力范围,但在姗姗来迟的下一批援军抵达前心浮气躁的队长已主动带人攻击马来商团社区。此举不仅没能给小块租借地带来新生,反而彻底激化所有潜藏矛盾。由于长期的封建政治传统,柬埔寨的贵族们长期靠推荐能人充当明面君主,又不希望其太过强势而反噬自身,这些集团的相当部分收入就需要依靠与之签约的外国商队获得。所以西班牙远征队的粗鲁举动,仅是强加一个没有本地基础的君主,还有意无意的触动真正实力派的奶酪。后者也迅速联合有相似境遇的小集团,掀起血腥而轰轰烈烈的驱逐西班牙人运动。

(六)9年吕宋的西班牙总督又勉为其难地批准第二波远征军出动,但4艘搭载士兵的小船竟有一半因天气突变而中途沉没,至于留在湄公河两岸的先遣队也遭到大批柬埔寨封建武装的围攻。由于地形分散在河道两头,他们从未建立起足够稳固的防御堡垒。经年累月的水土不服又让相当多的成员都患病不起,于是向来能以少胜多的西班牙征服者在中南半岛的内陆遭遇惨痛挫折。来势汹汹的敌军又包括许多马来武装商人,他们一直能通过马六甲和印度获得火器,所以较之土著正规军是更为难缠。利益层面的根本矛盾也直接转化为杀戮场中的你死我活,让包括鲁伊斯在内的大部分远征队成员都被处决,仅有1个西班牙人和几个吕宋仆从得以幸免,将湄公河据点被拔除的消息传出来。噩耗传到吕宋后菲律宾总督对此却是无动于衷,丝毫没有要继续增兵报复的意思,因为柬埔寨从来都不是西班牙东方帝国的利益所在,只能算是无心插柳的顺带一笔。除了鲁伊斯带来的收益保障和片面介绍外其他大部分情报都源自短暂造访的西葡商贩,但在他们在眼里是弱不禁风的蛮荒之地却恰恰是难以被征服的藏龙卧虎之地。早期的西方殖民者无法像后来人那样能享受工业时代的飞跃成果,也就容易在不适于自己发挥的区域翻车,处在盛世尾端的西班牙帝国是如此,半个世纪后才抵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更是亦然。

基隆战役

(一)从16世纪开始西班牙海外事业的重心就是美洲地区,他们不仅在当地收获广袤领地,还通过秘鲁的银矿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帝国。尽管军事行动总不能如愿,但西班牙人确实用美洲白银改变世界,新教徒国家的崛起、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和大明朝的中兴改革都与其有所关联。在远东的西班牙人根据年修订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成功控制南洋地区的东部,从墨西哥等地出发的二代征服者占据吕宋大城马尼拉,并横扫文莱帝国都城。来自美洲的白银也从秘鲁的港湾出发,经过关岛等中转站抵达当地。来自东亚大陆的商人则可以在7年的隆庆开关后抵达马尼拉直接贸易,著名的太平洋航线由此被彻底确定下来。但到17世纪荷兰人从东西两面同时杀入,彻底搅乱确立不足一个世纪的南洋国际贸易,通过频繁派遣船队袭击和笼络亚洲地方统治者等手段让他们成功在锡兰和南洋腹地建立起势力范围,接着通过定期封锁中国澳门和马尼拉两港力图彻底垄断同明朝的国际贸易。西班牙帝国因为忙于在欧陆参与争霸战争根本无力在海外投放更多资源,荷兰人便利用宝贵的窗口期将他们彻底限制在吕宋等地。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部队从巴达维亚出发,成功登陆缺乏管理的中国台湾,随着很多人都熟悉的热兰遮城开始建立,身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也如坐针毡。

(二)因为只要荷兰人在台湾的势力坐大,就可以更方便的阻断从中国厦门开往马尼拉的商船,这对于非常依赖外贸经济的菲律宾而言是非常重大的打击。而且荷兰相比早年的葡萄牙人在对待本地人的态度上要强硬不少,稍有不合便可能诉诸于武力,为此马尼拉当局必须想办法开辟新的前进基地,否则整个太平洋航线的一头将陷入停滞。其蝴蝶效应也将从菲律宾波及美洲,并进而影响到西班牙本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西班牙人才从并不宽裕的兵力中再抽调人手,尝试在中国台湾北部建立据点。年由2艘大型桨帆船战舰护航的12艘中国式帆船从马尼拉港出发,除了百余名西班牙官员、士兵和传教士外大部分远征军成员是吕宋的土著人口,他们成功绕过台湾东北面的海角发现当代都是重要港口的基隆。起初西班牙人在中国台湾的开拓比较顺利,在基隆港的入口他们发现一座适合防御的小岛,并将之命名为桑蒂西玛-特立尼达。首批征服者们在岛上构筑1座棱堡要塞,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开拓的基地,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足以防御这个战略要点。三年后的年西班牙人已经开始航行到台湾西北部沿海,他们发现非常适合进入内陆的淡水河,并在当代的淡水又建立第二座要塞——圣多明各堡垒。

(三)西班牙士兵和传教士也更多的以圣多明各堡垒为起点顺着河流深入内陆,一边向土著部落传教,一边尝试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在部分人看来这个新建立的西班牙-tw已经具备替代马尼拉的可能,因为马尼拉本身就是作为西班牙美洲的附属品而存在的。没有美洲的白银输入时马尼拉就无法吸引厦门和澳门的商船抵达,也无力从香料群岛大量进货,相比之下淡水无疑在地图上的位置更佳。那里更靠近西班牙控制下的关岛以及东亚另一大银矿所在地日本,还不会被热兰遮城的荷兰舰队所轻易阻断,如果计划顺利那么西班牙人将以淡水为中心建立大范围的领地。西班牙-tw也将成为美洲总督区的主要贸易对象,使得马尼拉沦为自己的经济附庸,台湾岛也有足够的面积让开拓者在岛上发展粮食产业和经济作物。虽然在西班牙贵族官僚内部这是触及旧利益分配问题的大事,但对于纵览一切的王室来说却是毫无损失,毕竟只要让淡水能够不断做到人进来、货出去就不愁竞争不过西南海岸的荷兰人。然而西班牙人很快发现他们低估开拓台湾所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严重高估所能获得的相关收益,计划制定者忽略一个历史因素,台湾从不是一个海上势力所热衷的对象。

(四)因此直到欧洲商船已经定期抵达日本的时代全岛大部分地方还处于欠开发状态,之前的荷兰人后之后的郑成功集团都苦于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开拓可用土地,而无法立刻收到期望的回报,对于人力资源还不如两者的西班牙人情况自然是更为严重一些,以至于在整个殖民地存在阶段淡水等要塞的口粮还需要从马尼拉输入。西班牙人还发现本地的部落很难被他们成功驾驭,由于缺乏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土著的文明水平也远低于吕宋地区。征服者们在能够动员起他们之前首先要给予必须的控制、教育和引导,由此他们就不免介入不同部族间的冲突,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仲裁者角色。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前大量的土地就不可能有人手进行开发,本地的货物出口期望自然就难以兑现,反过来气候恶劣且土地贫瘠的西班牙-tw也不可能吸引来更多带有热情的殖民者,发展效率自然被南面的荷兰人给比了下去。西班牙帝国的海外殖民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淡水等据点的发展,在本地已经缺乏吸引力和竞争条件的前提下他们还始终不允许吸纳更多明朝流民、吕宋人或日本人来新地盘开拓,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口依靠幻想会成功的单一经济模式,做着抱残守缺的事情。位于美洲总督区的西班牙人就奇怪的发现号称更有地利优势的淡水,运来的货物可能比马尼拉的更贵。

(五)由于这些有相互作用的失败运作,西班牙-tw在十多年时间里都没有实质性发展。一小撮根本不理解本地需求的上层,妄图靠着自己控制的一亩三分地,玩转于太平洋两岸三地之间。这种缺乏对本地人的真正重视,盲目依靠外部经济因素加分的行为,是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淡水不仅没有将马尼拉比肩下去,甚至还被西班牙宫廷都视为是赔钱赚不到吆喝的累赘。当美洲的银矿出现枯竭时淡水的经济也马上陷入凋敝,一旦马尼拉的粮食供应出现晚点,宣布要让西班牙-tw富起来的当局就立刻揭不开锅。作为西班牙-tw最大对手的热兰遮城里的荷兰人也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jn/11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