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复盘
WHSU
本周一,武体辩论社开展了第二期辩论复盘课,这次给我们复盘的是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19级的李宛津。
让我们来看看她的分享吧!
质询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归谬的注意事项
此次复盘课选择采用武体第三届“新生杯”表演赛辩题:理解需要/不需共情这场比赛中,自己在二辩质询位中产生的几个问题来告诫大家身为一个质询手在质询时应注意的事项;并通过与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决赛澳门科技大学VS中国人民大学辩题:理解需要/不需共情的同辩题比赛中,正方三辩质询环节的对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效的质询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对表演赛中双方的立论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正方观点:1.达至理解是极其困难的,但有利好故仍要去做;而生活中大多是自以为的浅层的理解,会带来交流和沟通上的弊害
2.共情是达至真正理解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只要你努力设身处地的想、且感知对方产生某行为或情绪的原因,就可以做到共情
反方观点:1.理解没必要共情,理解的目的是帮助解决问题或给予精神支持。而不共情可以更理性的看问题,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给予精神支持只需要陪伴,不需要完全懂对方的情绪
2.共情完全达不到,反方认为共情是完全明白对方的每一个行为,不可能做到
3.提出了己方的论证义务:只要能找到一个个例说明这个理解不需要共情,则他方得证
其次,带领大家一起观看了表演赛中正方二辩在质询环节提出的问题,分析她的目的以及犯的错误:
Q1:共情是什么?
A:完全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正二质疑了一下反一“完全的”这个用词,试图指出反方定义的荒谬感,可在得到反一“头铁”的肯定后,便放弃了归谬这个操作,而只是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双方对“共情”定义的差别——在“完全”上面的差异:
正方认为,只要努力去做且可以明白产生情绪的原因就够了;反方则认为必须要有一模一样的经历才算。
但其实,这里对反方定义的攻击几近于无,最多是再一次向评委和观众强调双方定义是有差别的。
“归谬”其实是双方定义产生差别时,质询手常用的手段。但不能浅尝辄止,一定需要有对应的后手——营造多个现实语境展现出对方定义的荒谬or有实例证明大众认知下不是像对方定义的这样。
例如在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复赛第一场哈尔滨工程大学VS澳门科技大学辩题:脱口秀/辩论能更好地回应世界的比赛中,正方认为脱口秀精神是表达真实的自我,所以只要拥有脱口秀精神的都算脱口秀演员。反四试图对该定义进行归谬,询问对方:“毛泽东在发表演讲时也在表达真实的自我,所以毛泽东也是脱口秀演员?”以此来展现反方定义的荒谬感,但反一“头铁”的承认了,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脱口秀演员,此时正四则拿出实例告诉大家,在关于“中国最有名的脱口秀大师”的评比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王自健或者李诞,以此证明在大众认知中,脱口秀演员的定义应该是像正方所说的那样:在线下或线上为大家表演脱口秀的人。
质询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忘记质询目的
Q2:共情有没有利好
A:共情做不到,所以没有利好。
正二接着说,那按此推论,我方认为理解也做不到,那么理解也没有利好咯?
但其实质询到这里,正二已经忘记了自己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在正方的逻辑中,有利好所以需要做,哪怕它可能很难做到。所以正二其实是想让对方承认共情是有利好的,来攻击对方“达不到”这个点,可是反倒被对方绕了进去。
所以我们在质询中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明白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不要仅仅想着反驳对方推论的结论,更应该思考其前提或逻辑的谬误。
明晰自己的目的才能不被对方带走,正二正是因为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所以只是简单的反驳对方推论的结论,反倒把己方理解有利好这个点给放掉了。同时,我们可以不断变换问法、类比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要避免落入对方新问题的反问中,这既与你原本的质询目的相背离,又会浪费你质询的时间,变成了“被质询”。
而多考虑一层就会发现对方推论的荒谬:第一,前提是“共情做不到”这一点他方尚未论证,仅仅只是一个断言;第二,做不到一定没利好吗?那些美德,所谓的纯善不也无法达到吗?但不代表善没有利好,我们不需要善。
所以有些时候不要简单的只判断结论的正误,还应该思考对方前提是否证成,推论的逻辑链是否完整等。
质询时容易出现的问题:问法不当
Q3:您方在立论中提到,如果您方能找到一个例子证明有一种理解不需要共情则您方得证,若我方可证明到理解永远无法达至,则您方也找不出这样的例子对不对?
A:如果我今天能证明我完全懂一个数学题,不管你怎么换数据我都能做出来,是不是就证明了我方观点。
然后正方便接着开始解释为什么不能完全理解数学题。
我们可以发现此时正二试图挑战反方在立论中给他方自己设定的极低的论证义务,但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主要是犯了两个错误:
1.问法不当,按正方的问法,她的问题可以简化为“你证不成功对不对”?反方当然不会承认;
2.又一次忘记了自己质询的目的,陷在对方的回答里,开始解释数学题的问题,可这根本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在这个问题上,正方更好的回答是先阐明为什么今天讨论的理解应该是我方说的所谓“真正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事物、对知识的了解;接着指出反方又是一个假设的推论,前提尚未证成,不能用假设前提得出的结论作为他方论点。
质询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与总结
那么这道题中,如何应对“对方认为自己的论证义务极低”这个问题呢?
接下来,复盘课通过展示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决赛澳门科技大学VS中国人民大学辩题:理解需要/不需共情比赛中正方三辩质询反方二辩的视频,讲解了应该如何对反方这种试图通过个例来论证辩题的方式进行拆解。
正方三辩先指出,如果反方通过个例——我们在理解1+1=2的时候不需要共情来论证辩题,则正方也可以,由此推出即反方也需要论证全称命题:所有的理解都不需要共情。
接着用患亚斯伯格症——无共情能力所以不能理解他人情绪——患者的例子,说明存在无共情则无好理解的事例,则反方无法证明“所有的理解都不需要共情”,即反方无法论证该全称命题成立。
因为双方都无法论证全称命题,正方从而破解了反方只需论证个例存在的义务,也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双方讨论的应该是真正的理解。
所以我们在质询时更应该选择道理+例子或者例子+小结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所谓的“评委视角”,即明确的让评委知道你试图说明的是什么或者你刚刚问的几个问题是在挑战对方的哪个点,保证攻击的有效性。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质询时常犯的几个错误:
1.问问题没有逻辑,想到什么问什么
2.质询时太上头,忘记自己的质询目的
3.忙着回答对方的反问,既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答,又浪费时间打成了被质询
4.急着反驳对方,却只判断结论的正确性,而忽略了对前提的判断和逻辑链完整性
复盘完整视频后台发送复盘课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