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宣布停止履行苏联总统职务,飘扬了数十年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黯然降下,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徐徐升起之时。
这个时间,也是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的时间。他们正筹备与俄罗斯等苏联新独立的国家建交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这可以说是一种巧合,但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这是个早晚会发生的问题”
早在苏联正式解体一年多以前,苏联内部的离心倾向就已经有非常明显的表征了。
在苏联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主权争夺战中,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发表“主权独立”宣言,声称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在本国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苏联的主体俄罗斯联邦宣布独立,则具有决定性影响。莫斯科实际上已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联盟逐渐变成一个空架子。各国宣布退出苏联、成为独立国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年8月19日,当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半岛度假时,莫斯科发生了政变。
由苏联副总统、总理、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等8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夺取政权,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不能继续履行总统职务,由副总统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责。
《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入了死胡同,苏维埃政权受到威胁,决定实行国家紧急状态。由于得不到各加盟共和国和广大民众的支持,加之派去包围“白宫”(俄罗斯联邦政府和议会所在地)的塔曼摩步师倒戈,不到三天政变就告流产。
而图谋拯救苏联的“”事件,只是加速了奄奄一息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进程。
8月22日,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后声明,他已完全控制局势,将恢复行使总统职权。但许多人都心知肚明,此时的戈已回天无力,苏联的气数将尽。
8月19日事变当天,北京时间13点45分,中国驻苏使馆打电话向国内报告了有关情况。
14点,外交部田曾佩副部长紧急召集苏欧司司、处领导开会。钱其琛部长在听取情况汇报后指示,要继续密切跟踪研究事态发展,并随时报告重要情况和看法。
关于对外表态,强调了三点,即: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愿在中苏两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和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
8月22日,苏联驻华大使索洛维约夫约见钱其琛外长。大使转达了戈尔巴乔夫总统给中国领导人的口信,说他健康状况正常,苏联将在近日全面恢复宪法秩序。
钱外长表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并始终认为,苏联的内部事务应由苏联人民自己来处理。我们相信,在年和年中苏两个联合公报确定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中苏睦邻友好关系将继续得到发展。
8月2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发布了停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的命令,并査封苏共中央大楼。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9月6日,由苏联总统和各共和国领导人组成苏联国务委员会,决定承认已宣布脱离苏联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独立。这三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并入苏联的。
11月16日,叶利钦签署了十项总统令,包括接管苏联中央财政金融部门的权力,并宣布由俄罗斯中央银行接管苏联国家银行和对外经济银行。
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元首在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处别洛韦日的“野牛林”里秘密会晤。
8日,年苏联成立时的三个创始国的领导人发表共同声明,宣布由于签署新联盟条约的谈判陷入死胡同,作为国际法主体的苏联已不再存在。三国决定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欢迎其他共和国加入。
12月18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接管了克里姆林宫。
此时,戈尔巴乔夫成了一个空头总统。
21日,原苏联十一个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议定书》,并把苏联已不复存在和独联体不设总统职位的决定通知了戈尔巴乔夫。
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法律形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长达69年的苏联历史从此终结。
二、“我们要抓紧行动”
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外交部根本不敢怠慢,做好各种应急预案。
预案显示,一旦苏联政府公开承认某共和国独立或正式宣告自身解体,立即按“承认、建交、设馆”的一揽子三部曲,一揽子解决与原苏各国的关系问题。
为此,有关对外表态口径,建交公报草案的中、俄文以及英文文本,代表政府签字用的授权证书等,都准备齐全。为什么还要带上英文草案呢?主要考虑是,如果新独立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不愿使用俄文,则可以英文替代。
在苏联宣布承认波罗的海沿岸3国独立的第二天,9月7日,钱其琛外长即致电3国外长,通知中国政府承认其独立。
8日,中国政府代表田曾佩副外长从北京出发,飞经莫斯科前往波罗的海3国,与对方进行建交谈判。
考虑到当地交通工具衔接不便,外交部领导决定专门从中国驻列宁格勒总领馆调两辆小轿车供代表团使用。
田副外长一天访问一个国家,会见各国领导人,很快签署建交公报,并决定在3国开设大使馆。
中国外交部的迅速行动,让正在该地区企图抢占地盘的台湾当局大为惊慌失措。
有关国家事后承认,台湾当局曾派人用重金极力拉拢它们,但当时正值其申请加入联合国,需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出于这一考量,再加上中国行动的迅速,让台湾当局的图谋,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发挥。
苏联这一庞然大物的解体,进入“倒计时”阶段。中国有关建交谈判的具体准备工作,亦已正式启动。原拟由主管副外长前往访问,就在出发前夕,决定先由外经贸部部长率领政府代表团进行经贸探路,并特批了一架波音包机。
代表团由外经贸部和外交部及部分企业家组成,共三十多人。
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这些新独立国家要求同中国发展政治关系的愿望强烈。
出访之初,由于中国尚未正式宣布承认其独立,在联系安排代表团访问日程时遇到些困难。
原拟先访俄罗斯,对方称正忙于政权交接,只得改为先去乌克兰。当天是圣诞节,到很晚才收到乌方同意接待的答复。
12月26日一早,代表团离莫斯科飞往基辅。
一下飞机,一行人就被直接拉到乌克兰外经贸部部长的办公室。房间不大,对方参加会谈的只有2人,而中方坐了一大排。
才谈了10分钟,主人称,他要去议会开会,让一位副部长留下接着谈双边经贸关系问题。见此情景,代表团当即要求对方安排代表团副团长田曾佩副外长去乌克兰外交部进行对口会谈。
经现场联系,对方岀来一位副外长接待。
到了他们外交部并落座后,田曾佩副外长介绍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后指出:
中乌两国过去一直有着各方面的友好关系,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传统的友谊,这种关系应继续保持和发展。苏联解体后,中国政府本着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原则立场,愿就进一步发展中乌两国关系问题交换意见。中方准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乌克兰的国家关系,并就台湾问题阐明了中国原则立场。
乌克兰副外长表示,乌方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准备在此基础上尽快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乌克兰原先就是联合国成员国,尊重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他还称,已有20个国家承认了乌克兰的独立。在北京的原苏联大使馆中有乌克兰16.37%房产(按乌克兰在原苏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分成),两国建交后很快就可以开馆。
中午,代表团被送到基辅宾馆,开了几个房间,才算安顿下来。
乌克兰经贸部的—位接待人员告诉团员,下午将有乌国家领导人接见,让在宾馆等候。当到餐厅吃饭时已找不着这位官员了。
代表团意识到,对方不管招待,所以回避了。折腾了半天,连水都没有喝,只好随便吃了一顿。
宾馆内不收美元,只好到外兑换成卢布支付。当天的比价是1美元换卢布,代表团三十多人连吃带住,一共才花了十几个美元。
代表团成员们在宾馆等了两个小时。乌克兰方面最后通知说,一位主管经贸的副总理会见代表团。
李岚清团长转达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关于愿意继续保持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口信。对方表示感谢,并礼节性地说了几句客套话。
会见时,没有乌克兰外交部的官员出席,也没有任何人作记录。第一站的访问就这样结束了。
本来代表团准备访乌后紧接着去白俄罗斯,但对方称,年前因忙于筹备独联体明斯克首脑会晤,接待不了。这样子就只好返回莫斯科。
经一再交涉,白俄罗斯方面问,代表团究竟谈经贸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代表团就答复说,两个问题都谈。对方还是不置可否。
下一步棋怎么走?代表团上下都在中国驻莫斯科使馆焦急地等待国内的指示。
12月27日,钱其琛外长致电原苏各国外长,告知中国政府决定承认其独立,并准备同他们进行建交谈判。局面一下子发生了逆转。
白俄罗斯外长马上答复代表团,欢迎中国政府代表团随时来明斯克访问。
28日,白俄罗斯外长与中国政府代表王荩卿大使进行会谈,双方就建交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对方表示,白俄罗斯政府高度评价中国政府承认其独立的行动,外交部将认真研究中方提交的建交公报草案,并希望在他访华时正式签署。
年1月20日,白俄罗斯政府领导人访华时外长随行,双方在北京又进行了一轮会谈,最后签署了建交协议。
据悉,在由谁率团访华的问题上,白俄罗斯政府内部出现了“竞争”。
外长提出,他将赴北京谈判建交。主管副总理认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来访时是他出面接待的,应由他率团回访。
最后,内阁总理做出裁决,考虑到此访的重要性,他本人将亲自率团往访。这也算是被“摘桃子”了吧。
三、“中俄不存在重新建交问题”
代表团在俄罗斯的访问相对比较顺利。
27日上午,李岚清团长会见俄主管经贸的副总理绍欣,转达了中国领导人的口信,通报中国政府决定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支持俄接替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
俄方的反应很积极,除了一再感谢外,当即安排外长宴请,并进行副外长会谈。
田曾佩副外长阐述了对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本立场,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不应影响国家关系。
要求对方确认年和年两个中苏联合公报规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应继续作为今后发展中俄关系的指导原则,承诺将继续履行苏联同中国签订的条约、协定所规定的义务,在敏感的台湾问题上谨慎行事,不同台湾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
田副外长指出,因俄罗斯联邦接替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双方不存在重新建交问题,建议签署个会谈纪要,以解决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
俄罗斯主管副外长库纳泽,原是一位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他感谢中国政府的外交承认及对俄罗斯接替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席位的支持,并表示赞同中方对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设想。中方当即提交了《会谈纪要》草案的中、俄文本。
当天晚上,俄罗斯外交部主管局长拉佐夫跑到中国驻俄使馆与代表团具体磋商纪要内容。
拉佐夫是一位“中国通”,曾在苏共中央国际部和驻华使馆工作(后来还出任驻华大使),对双边关系非常熟悉。
谈了不到一个小时,双方已就纪要文本的措辞达成一致。
《会谈纪要》共有6条,俄方几乎全部接受了中方提出的草案:
肯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两国关系的基础,确认两个《中苏联合公报》规定的各项基本原则为中俄关系的指导原则;
承诺继续履行苏联同中国签订的条约、协定所规定的义务;
俄方重申台湾问题上支持中方关于一个中国的立场;
中国政府支持俄罗斯联邦接替苏联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席位;
肯定两国边界谈判中取得的积极成果,继续就尚未商定的中俄边界地段进行谈判;
确认中国原驻苏联大使王荩卿改任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
只有台湾一条,俄方提出需作些修改。
原则上同意中方的思想,但建议加上“俄的企业家及组织只在纯民间的基础上同台湾进行经济、科技及文化联系”。
我方表示,对同台湾保持纯民间的经贸关系不持异议,但鉴于有过莫斯科市长波波夫访台的不愉快事件,以及俄方要加的那句话含义太泛,还是以不加为好。
在中方坚持下,对方表示可采用苏中联合公报中有关台湾问题的措辞,遂达成一致。
28日上午,双方继续举行大组会谈。
中方着重谈了台湾问题,并对官方和民间交往的界限作了详细说明。
库纳泽副外长表示,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此时,已被“靠边站”的苏联副外长罗高寿在旁与库纳泽咬了一下耳朵。库纳泽的态度遂有变化,称对纪要中有关台湾问题的表述原则上不反对,但担心议会通不过。
经田曾佩副外长反复说明俄方最终同意回到中苏联合公报中措辞的立场。
在纪要签字的问题上又出了点小意外。
田曾佩副外长说,我是中国政府特使,已授权代表中方签字。
库纳泽副外长说,他没有得到授权,不能作为俄罗斯联邦政府代表签字。
田曾佩说,那就代表双方外交部签字。
库纳泽说,这不行。
田曾佩严肃地说:“我们谈了两国关系这么多问题,你不会是代表个人吧?”
最后,库纳泽表示同意向领导报告请示。
当日下午,俄方告诉代表团,库纳泽副外长可以代表政府签字。
29日,双方在俄外交部正式签署两国政府代表团《会谈纪要》,圆满解决了中苏、中俄关系的继承问题。
这个纪要实际上成了新形势下发展中俄两国关系的指导性文件。
在签署纪要的仪式上,库纳泽副外长发表讲话,称他是第一次同中方正式接触,印象很好。他本人对会谈结果感到满意,重申俄方将继承苏中关系中的切积极成果。
库纳泽还对田曾佩说,他打算将苏联外交部中为两国关系正常化作出过贡献的所有中国问题专家都留下来,让他们继续在俄罗斯外交部工作。
四、“我是谁”
有一个插曲。
参加这次谈判的王荩卿大使,当时面临一个“我是谁”的身份认知问题。
当时他既非中国驻苏大使,也非驻俄大使。
原因是年11月底,中国政府已经任命了王荩卿为中国驻苏联大使,而王大使到达莫斯科时,由于苏联国内政局不定,还没有来得及递交国书,苏联就没了......
12月27日,钱其琛外长致电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通知中国政府决定中国原驻苏大使改任驻俄大使。按照常规,任命大使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但在非常情况下,只能特事特办,连夜完成报批程序。
大使赴任时携带的中国国家主席致苏联国家元首戈尔巴乔夫的国书业已过时,需补办致俄罗斯国家元首叶利钦总统的新国书。
王荩卿大使于年2月初才向叶利钦总统交上国书。
王大使曾经幽默地说,以后退休没事了,要写一本怎样没有当上驻苏联大使的书。
五、“还要以同志相称”
原计划访问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后,中国政府代表团即刻前往中亚五国。
但独联体国家首脑12月30日将在明斯克聚合,到访国的主要领导人均不在国内,对方恳切希望改在元旦后成行。
经研究,12月29日代表团飞往新疆,过年后直接从乌鲁木齐赴中亚。
年1月2日,中国政府代表团中亚之行第一站是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为中亚著名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之一。塔什干意为石头城。
年4月发生大地震后,该城由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援助重建。新城建筑比较漂亮,并有地铁。
与前几站自费访问不同的是,乌兹别克斯坦方面完全按政府代表团正式访问的规格接待。卡里莫夫总统接见,外长会见宴请,主管副外长对口会谈,路上开道车护送。
乌方衷心感谢中国首批外交承认,认为这是对新独立国家的最大支持,并对建立大使级的最高级外交关系表示满意。
乌外长称,外交部已为中国大使馆物色好了馆址,请中方尽快派先遣组来。谈话气十分融洽。
主人对中方使用“阁下”、“先生”的称谓很不习惯,建议还是以“同志”相称。其实,开始时中方也觉得有点别扭。有一次翻译将“阁下”误译成“陛下”,弄得全体哄堂大笑。
在具体商谈建交公报时,对方表示,支持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但他们刚独立,又是签署第一个建交公报,如果完全接受中方提出的“条件”,恐怕会节外生枝。
经再三说明,才在中方提供的草案基础上达成协议。
由于乌方从未搞过建交文件.一再询问,这样是否符合国际惯例,怎样制作文本,如何进行签字等。
在准备文件正本时真是费了牛劲。对方提供的俄文正本有好几处涂改。代表团指出,这不符合法律文件的要求。
乌兹别克外交部大楼里使用的都是老式苏联打字机。打字员一着急,老出错。第二天早上就要签字,实在没办法,代表团就等着旁边检查,返工了好几回,到深夜才搞定。
因没有中文打印设备,公报中文正本只得用钢笔手工誊清。
好在代表团中的苏联处副处长吴筱秋女士的字写得不错,其手写的建交文件存入了历史档案。
这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也是罕见的。
六、“嗯,正常”
1月3日下午,代表团从塔什干飞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
阿拉木图位于伊犁山脉北麓,原名阿尔玛-阿达。其中阿尔玛在哈语中是苹果的意思,该地以盛产苹果著称。
哈萨克斯坦方面的接待安排比较正规,会谈气氛也很好。但在具体商谈建交公报草案时,除了台湾问题外,又冒出个边界问题,哈方要求增加一句“现存边界不可更改”。
中方指出,“维持边界现状”与“边界不可更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原中苏双方已达成协议,通过友好谈判协商共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经解释对方接受了中方草案。
次日上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总统府接见了代表团成员。
他一开始就询问双方建交谈判结果,哈外长简要汇报了有关情况。他接过刚签署的建交公报一看,低声问了一句:“怎么未写与台湾发展经贸关系的内容?”
哈外长立即翻到下一页的谅解备忘录,补充说:“这是根据国际惯例写的。”纳扎尔巴耶夫点了点头说:“嗯,正常。”
接着,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回忆了不久前作为加盟共和国领导人访问中国的情况,高度评价了中国改革的成就,认为中国政府派代表团来访是有远见的决策,并对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寄予厚望。
七、“我们这里没有波波夫”
1月4日下午,代表团抵达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都杜尚别。
比起塔什干和阿拉木图,杜尚别的大型建筑要少一些,只有一条大街,有点像山区的城镇。杜尚别意为星期一,因每星期一的集市而得名。
代表团下榻的宾馆条件很好,有一个大花园,据说是苏共时期的高级贵宾招待所。主人也非常热情好客。
会谈中,塔吉克斯坦外长明确表示,“我们这儿没有波波夫(指不存在台湾问题),还建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公报中再增加“按联合国宪章、维也纳公约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内容。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
当天晚上,塔吉克斯坦外长宴请代表团一行。
席间,他介绍了塔吉克民族的历史和风俗,并指出,在人文方面,塔吉克与伊朗的渊源较深。
比如,塔吉克语与波斯语相近,塔吉克传统的春节源于古代波斯,已有年历史。在波斯历法中,每年的3月21日是旧岁的终结和新年的开端。在这一天,人们要走亲访友,互赠早开的春花。
第二天上午,塔吉克斯坦总统会见了代表团,双方进行了亲切交谈。
总统感谢并赞赏伟大邻国对小国的支持,表示要永远与中国结好,并提议以后将中国大使馆所在的街道命名为“北京街”。
八、“我们不承认沙皇签署的条约”
1月5日下午,代表团飞抵吉尔吉斯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
比什凯克城原称伏龙芝,坐落于吉尔吉斯山麓下的楚河河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
楚河河谷为天山古道的一部分,它连接着中亚草原与中国西北沙漠,是古代通商山路中最为险峻的路段。据传,玄奘西行取经走的就是这条路。
好像是突然进入了冰天雪地,凛冽的西北风穿透了代表团成员的棉衣,比什凯克气候非常寒冷。
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吉尔吉斯斯坦主人的接待异常热烈。
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统和内务部长到机场迎接还铺上了红地毯。内务部长刚访华归来,亲自指挥接待工作。按一级国宾的规格,代表团经过的所有路口都部署了警力。
吉尔吉斯斯坦外长懂中文,对华友好,但在边界问题上态度强硬,要求在建交公报上写入“承认现有边界,维持边界现状”的内容。
田曾佩副外长指出,有关各方还在进行边界谈判,大家都同意以中俄条约为基础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在最终解决前维持边界现状。
对方插话说,不能同意“以条约为基础”,因为沙皇俄国侵略了吉尔吉斯,我们不能承认沙俄签署的条约,也不知道里面是怎么写的。会谈出现了僵局。
此时,内务部长出来打圆场,说吉方不是反对中方的草案,而是还要研究。
田曾佩副外长又详细地介绍了中苏边界谈判的历史、现状以及所依据的原则,指出现在的边界尚不明确,只有通过双方平等协商,才能最后确定下来。
经反复磋商,边界问题总算暂被搁置。从下午一直谈到晚上10点,才吃上晚宴。
吉尔吉斯斯坦外长后来到中国当了一任大使。当时经常和中方代表团的成员见面,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当中吉两国就解决边界问题达成协议时,吉方有人表示反对,并称他的爷爷曾在某块草场上放过羊。
这位外长在电视辩论中反驳道,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出生在比什凯克附近的托克马克(碎叶城),难道能据此重新划分领土归属吗?
次日上午,代表团被安排会见阿卡耶夫总统。
阿是原苏联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与前几位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出身的总统不太一样,一看就是文人。
他说,作为学者,又曾两次访问过中国,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更适合吉的国情。他对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立外交关系感到非常高兴,并几次提到圣人孔夫子的“教导”。
这下可难为代表团的翻译了,一时搞不清他到底引用的是哪句原话。
而正是这位总统,在年3月的“郁金香革命”风暴中弃国而逃往莫斯科,开了一个历史的大玩笑。
九、“不能什么都搞私有化”
代表团最后一站访问土库曼斯坦。
1月6日下午,一行人抵达首都阿什哈巴德。
这里最早为土库曼人的一支捷真人的城堡,阿什哈巴德意为“爱之城”。
城市外貌“土”了一点,没什么像样的建筑。宾馆里倒有不少“洋货”,进口的奥迪轿车、韩国的电视机、中国的绣花被罩,连盥洗室里摆的也是上海毛巾和牙膏。
会谈、会见都比较顺畅。
土库曼斯坦外长盛赞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对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称道,认为这“太珍贵、太亲切了”。
尼亚佐夫总统会见李岚清团长时,强调中国的支持是土库曼斯坦国家安全的有力保障,希望能尽快互派大使。他赞扬中国的经济改革,认为不能什么都搞私有化。
尼亚佐夫还兴致勃勃地与李岚清一起探讨了拓展两国经贸关系的长远蓝图,并两次提出要求李岚清担任他们的顾问。
临别时,总统向代表团成员每人赠送了一块土库曼斯坦传统的手工毛织地毯。
土库曼斯坦出产的地毯很有民族特色。土库曼斯坦地毯蕴含着这个“突厥人国家”的审美情趣。所有的土库曼斯坦人都偏爱红色,地毯的基本图案也总是由玫瑰的花纹组成。现今的土库曼斯坦国旗、国徽上都有这种纹饰。
代表团访问中亚五国期间,每天都签署、发表一个建交公报。
1月4日那天,甚至发表了两个公报。
应乌克兰方面要求,政府代表团成员王荩卿大使专程返回基辅,同对方商签了中乌建交公报。
1月下旬,王荩卿大使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分别同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政府的代表进行建交谈判。
1月30日、4月2日、4月6日、6月月9日,先后同对方签署了建交公报。
上述国家都接受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承诺不与台湾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由于当时外高加索地区局势不稳,影响了双边建交时间。
至此,中国同原苏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