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盐铁论之结和及和亲华夷

(一)“华夷之辩”中的“自我”与“他者”

中国自古以“华夷之辨”这种特定的视角和族群分辨观念审视这个世界,这种以正统自居的文化自豪本无可厚非,但一旦偏离中道,便沦为文化傲慢,不尊重别国历史与传统,为旷日争端埋下劣根。如果说萨义德《东方学》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分野萌蘖于《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夏娃食用禁果后的首次彼此审视,“华夷之辩”背后则有强大的圣人鼓吹背书。

“华夷之辨”深植于《左传》、《礼记》、《尚书》等经典之中,常常依据血缘、地缘、衣饰、礼仪等文化因子衡量孰“华”孰“夷”。《左传》:“戎,禽兽也。”《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亡也。”《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帝王及政治家,也是“华夷之辩”的推手。唐太宗:“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朱元璋:“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驰,人纪荡然。”管仲:“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房玄龄:“边夷丑种,不足待以仁义、责以常礼,古者以禽鱼畜之。必绝其类,恐兽穷则搏,苟救其死。”魏征:“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刘伯温:“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

思想家也坚守“华夷之辩”。程颐:“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王夫之:“夷狄非我族类者也,蟊贼我而捕诛之,则多杀而不伤吾仁,如其困穷而依我,远之防之犹必矜而全其生,非可乘约肆淫,役之、残之而规为利也,汉纵兵吏残蹂西羌,而羌祸不解。”

在分裂对抗时期,“华夷之辨”和正统、异端之争便突出为征战杀伐的冲锋号角。汉武帝的征战四夷,便是所谓开化之区对化外之地、正统对异端、仁德对不义的征讨。

(二)《结和》对照解读

原典逐段标号并解读如下:

(1)大夫曰:“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故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功勋粲然,着于海内,藏于记府,何命‘亡十获一’乎?夫偷安者后危,虑近者忧迩,贤者离俗,智士权行,君子所虑,众庶疑焉。故民可与观成,不可与图始。此有司所独见,而文学所不睹。”

解读:大夫认为,汉朝与匈奴和亲,陪嫁财物非常丰厚,但匈奴侵略本性不改,废弃盟约,祸害边境日益严重。汉武帝认识到匈奴如同禽兽,只能武力征服,不能仁德感化。若苟且偷安,鼠目寸光,忧患近在眼前。

(2)文学曰:“往者,匈奴结和亲,诸夷纳贡,即君臣外内相信,无胡、越之患。当此之时,上求寡而易赡,民安乐而无事,耕田而食,桑麻而衣,家有数年之蓄,县官余货财,闾里耆老,咸及其泽。自是之后,退文任武,苦师劳众,以略无用之地,立郡沙石之间,民不能自守,发屯乘城,挽辇而赡之。愚窃见其亡,不睹其成。”

解读:文学认为,大汉与匈奴和亲后民众安居乐业,百姓耕垦植桑,衣食丰足,家有余财,朝廷国库富余。与匈奴交战后,朝廷倾举国之力征讨西北荒芜的无用之地,朝廷设置郡县后,补给成本高昂,戍防艰难。

(3)大夫曰:“匈奴以虚名市于汉,而实不从;数为蛮、貊所绐,不痛之,何故也?高皇帝仗剑定九州;今以九州而不行于匈奴。闾里常民,尚有枭散,况万里之主与小国之匈奴乎?夫以天下之力勤何不摧?以天下之士民何不服?今有帝名,而威不信于长城之外,反赂遗而尚踞敖,此五帝所不忍,三王所毕怒也。”

解读:大夫认为,匈奴表面与大汉边疆贸易,实则并不顺从汉朝,汉朝多次被蛮夷欺骗。如今大汉威权仅仅统御九州之地,王化却不能推行到匈奴所占地域。平通民众尚且讲究主次轻重,更何况大汉疆土万里,而匈奴不过是弹丸小国呢!大汉天子虽为宇内帝王,威权却无法触达长城之外,反而献给匈奴财物,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4)文学曰:“汤事夏而卒服之,周事殷而卒灭之。故以大御小者王,以强凌弱者亡。圣人不困其众以兼国,良御不困其马以兼道。故造父之御不失和,圣人之治不倍德。秦摄利衔以御宇内,执修棰以笞八极,骖服以罢,而鞭策愈加,故有倾衔遗棰之变。士民非不众,力勤非不多也,皆内倍外附而莫为用。此高皇帝所以仗剑而取天下也。夫两主好合,内外交通,天下安宁,世世无患,士民何事?三王何怒焉?”

解读:文学认为,商汤侍奉夏朝,最终灭掉夏朝,周文王侍奉商朝,最终灭掉商朝。以大侍小,最终能统治天下,以大欺小,最终将自取灭亡。圣明之君不劳顿国民吞并别国,贤明之君依靠仁德治理国家。正因为秦朝力量强大,却没有仁德,导致诸侯背叛,百姓离心,汉高祖才创立大汉基业。大汉交好匈奴,天下安定,远离兵燹,百姓免于涂炭。

(5)大夫曰:“伯翳之始封秦,地为七十里。穆公开霸,孝公广业。自卑至上,自小至大。故先祖基之,子孙成之。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汤、武伐夏、商,诛桀、纣而为王。黄帝以战成功,汤、武以伐成孝。故手足之勤,腹肠之养也。当世之务,后世之利也。今四夷内侵,不攘,万世必有长患。先帝兴义兵以诛强暴,东灭朝鲜,西定冉、駹,南擒百越,北挫强胡,追匈奴以广北州,汤、武之举,蚩尤之兵也。故圣主斥地,非私其利,用兵,非徒奋怒也,所以匡难辟害,以为黎民远虑。”

解读:大夫认为,秦国土地从创国之初日益拓展,到秦穆公、秦孝公,秦国实现霸业,地位与实力笑傲天下。黄帝杀蚩尤而成帝,武王伐纣而称王,商汤、周武征战而成就大孝。当代人的征战杀伐可以造福子孙后代。如今四夷侵扰华夏,不攘除四夷,后世将面临无穷祸患。武帝征伐四夷,东灭朝鲜,西平冉駹,南定百越,北挫匈奴,这种举措类似于黄帝擒杀蚩尤以及武王伐纣。圣明的君主为了匡难辟害而开疆拓土,可谓眼光长远。

(6)文学曰:“秦南禽劲越,北却强胡,竭中国以役四夷,人罢极而主不恤,国内溃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陈涉,地夺诸侯,何嗣之所利?诗云:‘雍雍鸣鳱,旭日始旦。’登得前利,不念后咎。故吴王知伐齐之便,不知干遂之患。秦知进取之利,而不知鸿门之难。是知一而不知十也。周谨小而得大,秦欲大而亡小。语曰:‘前车覆,后车戒。’‘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矣。”

解读:文学认为,秦朝南平百越,北逐匈奴,耗竭国力,征讨四夷,百姓疲敝,陈涉揭竿而起,秦国瞬间被诸侯侵夺。秦国一心征战四夷,开疆拓土,哪里想到鸿门宴上的刘氏将重掌天下。周谨慎而获得天下,秦贪大而丧失天下。

(三)《和亲》对照解读

原典逐段标号并解读如下:

(1)大夫曰:“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搜狝振旅而数军实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故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而欲罢之,是去表见里,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轻举潜进,以袭空虚,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祸必不振。此边境之所惧,而有司之所忧也。”

解读:大夫认为,君子既需仁爱厚德,也需要加强防守。古时春秋季节的猎狩,整顿甲兵,目的在于防止百姓懈怠而疏于防备祸患。甲兵车马、高墙城堡用处在于保家卫国。自废兵戈城池,无异于将自己的软肋暴露给讐仇。匈奴常常偷袭备防空虚之处,不加备防,无异于自招祸患。

(2)文学曰:“往者,通关梁,交有无,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内附,往来长城之下。其后,王恢误谋马邑,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祸纷拏而不解,兵连而不息,边民不解甲弛弩,行数十年,介胄而耕耘,鉏耰而候望,燧燔烽举,丁壮弧弦而出斗,老者超越而入葆。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则仁者不忍也。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未闻善往而有恶来者。故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故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解读:文学认为,马邑之战之后,与匈奴连年用兵,边塞地区百姓数十年披甲耕耘,实在令仁义之人不忍。君子恭敬守礼,以仁德感化别人,四海之内,皆愿归附,便不会有令人忧心的变乱兵争。

(3)大夫曰:“自春秋诸夏之君,会聚相结,三会之后,乖疑相从,伐战不止;六国从亲,冠带相接,然未尝有坚约。况禽兽之国乎!春秋存君在楚,诘鼬之会书公,绐夷、狄也。匈奴数和亲,而常先犯约,贪侵盗驱,长诈之国也。反复无信,百约百叛,若朱、象之不移,商均之不化。而欲信其用兵之备,亲之以德,亦难矣。”

解读:大夫认为,自春秋以来,征战功伐从未止息,合纵连横,朝秦暮楚,从未有一成不变的盟约。中原王化之地尚且如此,更何况匈奴为禽兽之国。《左传》都认为夷狄危险,他们常常背弃盟约,贪婪欺诈成性,难以感化,只能武力相加,依靠仁德无法凑效。

(4)文学曰:“王者中立而听乎天下,德施方外,绝国殊俗,臻于阙廷,凤皇在列树,麒麟在郊薮,群生庶物,莫不被泽。非足行而仁办之也,推其仁恩而皇之,诚也。范蠡出于越,由余长于胡,皆为霸王贤佐。故政有不从之教,而世无不可化之民。诗云:‘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故公刘处戎、狄,戎、狄化之。太王去豳,豳民随之。周公修德,而越裳氏来。其从善如影响。为政务以德亲近,何忧于彼之不改?”

解读:文学认为,天子应当将自身的仁德远播国外,如此一来,不同风俗的邦国自然前来朝拜,如同凤鸟栖止佳木,如同麒麟悠游郊野,天下万物均会蒙受天子惠泽。天子应当推广仁德,广施恩泽。范蠡是东夷出身,由余西戎出身,他们都为人贤德,辅助君王成就了霸业。世上没有不能感化教导的民众,以仁德交往匈奴,终能让他们移换性情。

(四)结语

大夫强调《左传》所提及的“华夷之辩”的一个方面:夷狄危险。此外,大夫指出夷狄富有侵略性,骄横欺诈,如同禽兽一般不可教化,只能武力征服震慑。大夫强调,武帝推行的征战四夷并非为了开疆拓土,而是谋求后世安定。

文学认为,以仁德交好匈奴,和平相处,才能造福百姓。滥用武力,贪求疆域广阔只会自取灭亡。文学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并不傲慢到底,并不否定蛮夷中的英杰之士,比如范蠡。

同样正视“华夷之辨”,大夫力主“以武折夷”,文学主张“以德化夷”,前者是武火式的激烈,后者是文火式的渐进。

在坚守“华夷之辩”立场的历史长河中,大夫力主的“以武折夷”常常肆虐为现实主义,而儒士宣扬的“以德化夷”则被架空为理想主义。

满清时代,秉持文化傲慢的“华夷大防”让农耕中国闭锁海洋门户,以天下中心自居,疏离先进文明的中心,紧接着陷入百年屈辱的血泪梦魇。西夷舰船横行海上,如同天降,中国内陆大防——长城及诸多关口鞭长莫及,沦为无用之物,如同二战中的马奇诺防线。弓箭呼啸如雨,淹没在列强的嘲笑声中,西方“夷狄”的重炮有力回击,叩开了国门,“华夷之辩”的千年迷梦自此彻底苏醒:若文明落后者为“夷狄”,满清的腐朽飘摇,面对西方列强的昌明先进,谁才是真正的“夷狄”?

以国家实力为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华夷之辩”也可推而广之,“以武折夷”的现实主义纷纷上演。

倚强凌弱,以大压小,最终陷入崩溃的为数不少。罗马帝国崩溃了,日不落帝国垮掉了,被奴役、被束缚的国度纷纷重筑故园。持续将近二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也是所谓正统与异端的拉锯战,虽然欧洲封建领主和骑士阶层并未取得胜利,十字军东征却受到整个天主教世界累世传诵,如同传诵神迹一般狂热。

年2月4日,美菲战争爆发。以美国当时的实力,完全可以以“华夷之辩”中的“华”自居,而菲律宾则为“夷”。

在这场战争之前,马克·吐温在年6月15日建立了“反帝国主义联盟”。在战争期间,马克·吐温写下了《战争的祈祷》(TheWarPrayer)一文来反讽战争,其中一段写道:

“吹响你的号角,亮出你的剑吧!......上帝啊,助我们一臂之力,用我们的炮弹把敌人的士兵都炸得粉身碎骨,让他们的惨叫盖过我们的枪声......让我们的炮火如飓风般将他们的家园夷为平地;掀起他们的屋顶,让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都流离失所,没有朋友,衣衫褴褛,饥饿干渴,在荒野上游走,夏天受太阳炙烤,冬天受寒风侵袭,精神崩溃,疲惫不堪,向你祈求坟墓避难又得不到你的同意......请摧毁他们的希望,让他们活得痛苦,延长他们苦涩的朝圣之路,让他们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让他们的道路淌满泪水,让他们的双脚受伤流出的血染红白雪。”

问题是,“他们”有一天会不会变成“我们”?

弥合纷争是文明进化的终极方向,动荡与争斗如同深海中的漩涡,吞噬周遭之后,终将归为朗日之下的平整如镜。若孰“华”孰“夷”,孰轻孰重,争名排次,彼此敌视,便成就了“自我”与“他者”解不开的二元对立,从而陷入“华夷之辩”的千年迷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ms/13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