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当时只道是寻常,回首已是滔天

白癜风用什么药物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5608303525990815&wfr=spider&for=pc

楔子

许多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谁也没有留意到它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这暗合中国的一句古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

马戛尔尼访华,就属于这一类事件。

马戛尔尼作为英国大使,于公元年来到中国觐见乾隆皇帝,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先进扩张的西方世界和一个已经停滞不前的东方古国的首次碰撞。

这一次访华,在当时只被当做是一场在寻常不过的外国使者觐见,但是等转过身来,才发现历史的滔天巨浪早就开始酝酿。

马戛尔尼访华时间表

年5月3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马戛尔尼为出使中国的大使。

年5月5日,使团小分队,提前出发。

年9月20日,小分队到达广州,拜见两广总督。

年9月26日,马戛尔尼和56名使团成员乘坐“狮子”号军舰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

年6月20日,马戛尔尼和使团成员到达中国南部海岸。

年9月14日,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马戛尔尼。

年9月17日到19日,乾隆生日庆典。英国使团获准参加各种宴会。

年9月24日,英国使团离开承德避暑山庄,返回北京。

年9月30日,乾隆回到圆明园,马戛尔尼再次觐见乾隆,随行大臣有和珅、福康安和福长安等。

年10月3日,英国大使被带到紫禁城太和殿,见到乾隆。马戛尔尼得到了乾隆皇帝回复给乔治三世的国书。使团成员得到了清朝的赠礼清单,以及赏赐给使团成员个人的礼物。

年10月7日,英国使团离开北京。

年10月13日,英国使团到达天津。

年10月25日,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开始设想中国和英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年11月09日,马戛尔尼到达广州。从11月9日到年底,马戛尔尼和两广总督长麟见面频繁。马戛尔尼为出使目的在努力,长麟则是努力弄清英国人的目的,并且上报北京。

年1月15日,马戛尔尼离开广州,前往澳门。

年1月25日,军机处正式宣布英国宾礼过程结束。马戛尔尼访华落下帷幕。

通过梳理马戛尔尼访华的时间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次英国使团访华的时间长达一年半,如果加上英国国内的准备时间的话,时间更长。

英国对这次访华非常重视,认为这次访华一定会不虚此行。

英国使团的超高目标

马戛尔尼及其使团访华的全部费用,没有让国王和议会掏腰包,而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支付。

由此可见,英国使团的目的,是能够自由无阻地进入这个庞大的国度,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

但是,在使团出发前,英国人对这次出使的目标,就有错误和过高的期待值。

这是思维惯性。从17世纪开始,英国就开始了四处建立殖民地的征服历程。英国的海上力量业已建成。

当殖民地的统治者不能满足英国人的要求时,英国人就会认为必须动用武力教会这些统治者恢复所谓的“理性”。

英国人所到之处,大部分被殖民地区最后都会奉英国人为上宾,因此英国人认为中国人也是这样。

英国使团认为通过他们进行准备的礼物,中国皇帝能够认识到英国的强大和优越之处,从而让中国皇帝对英国产生强烈的兴趣。

这些礼物一开始的确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兴趣。在英国使团还未到达北京之前,乾隆皇帝已经数次命令官员,务必把英国使团的礼物尽快送到热河行宫。他已经等不及了,不能等到回北京的时候,才能见识到这些礼物。

最后乾隆皇帝眼中,英国使团的礼物,包括当时英国生产出来的最先进的钟表,艺术性和奢侈性都不及清朝宫廷的皇家御用之物,不过是新鲜而已。他并没有看到英国生产制造业所包含的技术含量。对此,乾隆还挺失望的。

对于英国人要求的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要求,在乾隆看来无此必要。广州现有的公行在处理对洋通商上,已经够用,而且收入所得,大部分进入皇室内务府。

马戛尔尼和使团成员对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以及朝廷拒绝按照英国人的要求,与之进行合作的结果,感到失望。

在之前欧洲人的认知中,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富足、文明、开放,有着仁慈君王的国家。因此,在使团出发前,他们认为此举最大的障碍可能是皇帝的官员。这些官员碍于眼界和权责,不能认识到“通商这等好事”。

只有仁慈睿智的君王,才能接纳他们的建议。

可惜,乾隆没有做出他们意料中的反应。

英国使团出师不利,还在于“欲速则不达”。

对于一个古老的庞大帝国来说,一次出访能够达到双方了解的目的,也许就是成功。英国人期待中国人像美洲、印度人那样,迅速接受英国人,认识到英国人的强大,并不现实。

年10月3日,乾隆皇帝在太和殿召见马戛尔尼之后,朝廷就开始催促使团起程返回。10月4日,马戛尔尼和阿米奥神父见面。阿米奥神父告诉马戛尔尼,使团的目的之一就是加深中国对英国的印象,已经达到,下一步英国应该强化和中国的交流,不要急于一时。

但在马戛尔尼眼中,自己的出使目的并没有达到,心情沮丧居多,喜悦较少。

磕不磕头的问题

当时的中国,在文化和经济上都空前自信,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自古就有内化力和包容力的古国,不能接受任何西方事物。

康熙本人就是一个十足的西方科技迷。康熙跟着传教士,学过外语、几何和地理知识,而且还鼓励皇子学习这些内容。

但康熙对西方的宗教和文化,保持一种非常戒备的心理。当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祀孔子和祖先时,康熙立即下令驱逐不能接受中国礼仪的传教士。

这是因为,禁止祭祀孔子和祖先,已经触及到中国古代封建伦理中的核心问题——礼。

礼,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礼仪、礼节那么简单,它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

就拿马戛尔尼使团来说,接待他们的礼仪依据是宾礼。宾礼是清朝五种礼仪之一。这五种礼仪分别是:

(1)吉礼。用来祭祀天地,这是帝王才能主持的礼仪。康熙生病期间,命令雍亲王代为主持。这被后人认为是想要传位给雍正的信号之一。(2)佳礼。这和君王日常上朝听政的礼仪有关。(3)军礼。指的是军队有关的礼仪。(4)宾礼。皇帝如何处理和其他属国、君主关系的礼仪。(5)凶礼。和国家的丧葬制度相关的礼仪。

皇帝的日常之一就是完成各种礼仪活动。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就曾经描述过无穷无尽的宫廷礼仪带给年轻万历皇帝的折磨和痛苦。但这又属于皇帝不能不做的事情。因为,中国的礼仪早已将统治秩序涵盖在其中。

不遵守礼仪,就意味着否定和反抗。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危险的信号。

礼仪背后的问题,可能用一本书都无法说完。这里就说一个例子,来说明这其中微妙之处。

年,西藏五世达赖喇嘛到达北京,要和顺治皇帝碰面。围绕接待地点,朝臣讨论激烈,分成两派。

满蒙大臣主张把接待地点,放在蒙古境内。

汉族大臣激烈反对,要求把接待地点放在北京。

理由是,如果去蒙古,就是天子移驾,前去见一个宗教领袖,这就挑战了皇帝作为上天之子的权威。

如果放在北京,则是宗教领袖前来觐见帝王,那么帝王的权威才能置于达赖喇嘛之上。

最后,顺治皇帝决定听从汉族大臣的意见,在北京接见五世达赖喇嘛。

在接待属国或者外国使团,如果对方拒绝下跪,就是拒绝中国皇帝作为最高君主在世俗世界至高无上的权位。

这就构成了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在理念上和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特殊性。

外来的属国和君王代表,要用下跪和朝贡表示他们的认同。作为回报,古代王朝交换给使团的财物,比“贡品”的价值高得多。

对外的朝贡,是把外交和贸易结合在一起。但贸易次之,以表示臣服的外交关系为主。

当马戛尔尼的使团来到北京时,乾隆已经八十二岁。当时的清朝,通过战争、联姻等多种方式,已经成为东亚当之无愧的王者。乾隆志得意满,觉得自己作为帝王的一生,委实无憾,自封为十全老人。

这样的一个人,不管过去如何英明睿智,是没有办法透过古老的文化体系,去看待一个从来没有出现在朝贡名单上的新兴国家。

毕竟在此之前,在欧洲诸国中,能够进入大清《宾礼》名单上的国家,只有荷兰一个国家。

巨浪滔天

当时的中国人,并不是完全排斥和英国人的通商。

乾隆和大臣们对于英国使团的意图,始终处于猜测和不解中。

毕竟,古老的朝贡体系,并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处理这种新冒出来的“藩国关系”。

马戛尔尼在日记中提到,当他们的使团走到港口时,有机会见到使团的百姓,对他们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并且不少有见识的中国商人对通商持观望甚至是支持的态度。

中国人常常对英国人的技术实力感到惊奇。

年11月09日到年底,马戛尔尼滞留在广州,时常和当时的两广总督长麟碰面。长麟当时的任务之一,是搞清楚使团的真正目的,随时向乾隆报告。

有一次,长麟的烟筒熄灭了,马戛尔尼掏出随身携带的“装有火种的瓶子”,帮长麟重新点燃烟筒。

长麟对此表示非常好奇,似乎有遗憾,有惊醒。

但在这场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和英国人一样自负。

在磕不磕头的问题上,马戛尔尼曾经提出,中国同等地位的官员,也需要叩拜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画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马戛尔尼觉得受到了侮辱,故意针锋相对。

少为人知的是,年英国再次派遣阿美士德访华,还是因为磕不磕头的问题,中方和英方僵持不下。最后,阿美士德连嘉庆帝的面都没有见到。

据传,阿美士德回到欧洲后,曾经和拿破仑提起过这个问题,拿破仑则表示,还不如入乡随俗,解决问题才是正道。这些都是不太相关的后话了。

直到年,清廷才完全接受西方在外交上的礼仪方式。清朝灭亡后,这个问题就成为历史过去式,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ms/12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