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风评的倒塌,是如今女性对传统爱情叙事的厌倦,以及对「浪漫爱」这种女性迷思的集体反思。
我们更期待的是:
女性的疆域,大于爱情。
谈了一次恋爱,马思纯的风评全面倒塌。
“恋爱脑”成了她的标签,更是她的黑点。
前两天参加姜思达的DV计划,马思纯似乎“好”了一点。
以前她的恋爱观是:
“我觉得女人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物种,她可以改变男人。只要你足够爱一个男人,足够包容这个男人,你给他这个机会,时间足够长,我觉得她是会给你惊喜的。”
现在的马姐,终于认清了:
“首先我不相信一个人会为另外一个人改变,然后你求来的永远都不会是好的。”
以前马思纯当众表明,说自己很想结婚。
现在马思纯斩钉截铁,说不想结婚。
不过对于恋人的描述,马思纯似乎还是带着梦幻的泡影:
“我觉得我最幸运的就是在那个状态下,他真的像一个太阳一样把我照亮。”
“我不得不说他对我非常好。”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她口中的恋人真的是大众认识的那个张曼乐吗?
毕竟这个男人在滚圈可是人人喊打,与其不和的彭磊还曾在《乐队的夏天》里公开提醒广大青春期女生:不要被张曼乐这种“阴暗”的坏人吸引了。
有一段时间,坊间流传娱乐圈谁谁谁打人了。
但一看对象是张曼乐,大家顿时觉得合理了。
甚至在张大大风评最不好的时候,两人同框,张曼乐都能衬托的张大大敬业又可爱。
尽管仍然不理解马思纯的眼光,但感情这种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何对待爱情,确实是马思纯自己的人生课题。
但马思纯风评的翻转,又不得不说是当下时代情绪的一种放大化。
或许问题并不在于马思纯谈恋爱,而在于我们越来越无法接受,
爱情占据女性叙事的主要篇幅。
「浪漫爱」,一种女性迷思
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都以“被爱”作为自己的价值。
用《始于极限》里铃木凉美的话来说就是:
她的母亲似乎把“做一个吸引男性的女人”看得比什么都有价值。
这不能不说是在“浪漫爱意识形态”洗脑下形成的一种女性迷思。
战后婴儿潮那一代的日本女性,她们看着少女漫画和言情读物长大,把爱情当作人生的信仰。
从小都被引导和教育憧憬自己的婚姻,而不是自己的人生。
所以爱情在女性生命中,承载着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甚至一个少女长大的过程中,她生活的目的就是得到男人的爱。
而我们同样是在这种「浪漫爱」的规训中长大的。
回想我们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公主似乎一直在等待王子,等待着被爱与被拯救。
海的女儿里,为了浪漫爱情,公主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歌喉,最终变成泡沫。
青春读的玛丽苏言情小说,凸显一个女人价值的方式,就是她获得了一个男人——在社会活动空间里拥有权利和话语权的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