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匮乏感”的概念,简单理解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零食是儿童世界里最简单的渴望,想要却总是得不到,或者总是需要绕弯、达成某种条件才能得到,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匮乏感。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匮乏就会导致贪婪。
经常会看到孩子想买零食的时候,妈妈会极力的阻止,甚至会直接把孩子的零食丢掉。孩子哭闹不止,妈妈好不留情的一边拽孩子一边骂着孩子。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会想起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的一件事情。说自己小的时候,最大的梦想是开一个小卖部,里面放满了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可以从早吃到晚,自己吃够了,还邀请小伙伴们一起来吃。后来才知道,这个梦想其实是全班同学都想的,除了班里的小胖,因为他家就是开小卖部的。我想什么年代,其实都是一样的,谁拥有当下最流行的零食,说就很可能成为班级里的孩子王。
怀揣着要开小卖部愿望的我们,成为妈妈后,面对孩子想吃零食的时候,怎么就变得如此深恶痛绝?虽然理解父母的初衷,但一味的禁止,真的就对了吗?
在大人看来,零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事,却不知很多时候反应出孩子的内心诉求。有网友说到,小的时候父母严禁零食,后来高中读寄宿学校,几乎所有的生活费都被她用来买零食和饮料。后来上大学,哪怕是已经毕业工作了,依然改不了屯零食的习惯。哪怕知道自己吃不完,还是要不停的买。一旦发现家里的零食减少,心里就会莫名恐慌。
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的极度渴望,从而产生补偿性心理。小时候匮乏的东西,成年后会无意识的拼命的补偿。有人是在自己身上补偿,疯狂的买不停,依然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还有些人在下一代人身上弥补,一开始就带着孩子走上了弯路。明明知道不可取,依然改变不了。
孩子本质上就是一个永动机,除了睡觉,小马达在一刻不停转动。除了心理需求,零食其实也是孩子正常的生理需求。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大于1岁的孩子每天3-4餐,根据孩子需求可以在两餐之间增加1-2次零食。当然,一旦发现孩子有贪吃零食的倾向,家长一定要采取措施。
所有的东西都是越难得到越珍惜,反过来,当零食对孩子来说触手可及时,他反而就没有那么向往了。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成年人的幸福来源往往就是一顿啤酒炸鸡或者夜间的大排档,如果不行,就两顿,足以抚平生活中的苦痛。”
对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不懂权衡利弊,不懂克己自律,只想要满足当下的愿望。他们的愿望可以很大,大到去外太空和外星人捉迷藏;也可以很小,小到仅仅一颗糖果,一小块蛋糕就可以满足。
孩子对零食的执着,某些时刻不只是对食物的依赖,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去确定和父母的感情。
当小孩想要吃零食时,大人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平衡健康和需求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