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http://m.39.net/news/a_5721214.html
当地时间22日,立陶宛外长兰斯伯格斯宣布该国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7+1”合作机制。立陶宛外长还声称,“17+1”合作机制对欧盟构成了所谓的“分裂因素”,欧盟成员国应当转而采用“27+1”的模式来一致“应对中国”。一些西方媒体更是借机大肆炒作,称这是所谓“中国与欧盟关系恶化的最新迹象”。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长江评论Dialogue
特约评论员:崔洪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立陶宛打出“欧盟幌子”
是“扯虎皮做大旗”
Q
长江新闻号:立陶宛退出“17+1”合作机制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立陶宛方面又为什么要以所谓“17+1合作机制在欧盟制造分裂”来当作借口?
崔洪建:这后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从立陶宛方面来说,他觉得通过“17+1”交易合作,尤其是和中国发展经贸合作方面,他觉得获得感不足。立陶宛就单方面地把责任推到了中方。第二我觉得就涉及到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立陶宛国内一再炒作中俄的“安全威胁论”,很大程度上“毒化”了,中立(两国)在“17+1”合作机制里面,这样一种合作的基础。
此外,还有欧盟在“17+1”问题上的不满,对立陶宛有持续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因素,近两年来随着中美竞争加剧,立陶宛调整了所谓的对华政策。至于他为什么提出退出“17+1”合作的理由时,抬出了欧盟。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立陶宛担心这一举动,会影响中立双边关系、以及立陶宛在整个中东欧国家中的地位。为了避免承受一些代价,就抬出了欧盟,这实际上是一种“扯虎皮做大旗”的考虑。
无论是他在对国内的民意交代,还是在要利用欧盟其他国家,应该说都是有他自己的“小算盘”!
中国-中东欧合作必将行稳致远
Q
长江新闻号:立陶宛的举动会对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以及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中方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崔洪建:立陶宛提出所谓的退出以后,其他的一些国家,在他们所关切的一些问题上,包括贸易不平衡、意识形态的问题,以及在目前中美欧关系的背景下,一些政治因素上升的问题上,可能会出现跟风的状态。比如,一些国家一直炒作的所谓贸易不平衡问题。在年以后到现在从“16+1”到“17+1”合作的发展,其实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贸易增速,应该说是有目共睹,超过了同期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增速。但有些国家,因为他自身的竞争力的问题,就把这个所谓的贸易不平衡,也就是逆差过大的原因推到中国方面。
但是,无论立陶宛以及其他少数国家,是否在对待“17+1”合作上犹豫不决或者说三心二意,都改变不了“17+1”合作的大势所趋。尤其是在目前疫情仍然在一些中东欧国家蔓延,而且很多中东欧国家面临着,疫后经济复苏这样一些重要任务面前。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应该说还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中方并不强求某些国家一定要留在“17+1”合作里,另一方面中方和其他的中东欧国家,会更坚定地坚持合作方向,体现出更多的合作成果,让中国和中东欧的合作行稳致远!
美国抛出“经济诱饵”
给立陶宛“画饼充饥”
Q
长江新闻号:有外媒分析认为,立陶宛近段时间多次炒作反华议题的背后有美国的身影。您对此怎么看?
崔洪建:立陶宛在对华关系的问题上,除了国内的一些因素以外,另外一个最重大的因素就是美国因素。我们知道立陶宛地处波罗的海,在所谓的北约国家的范畴内,是面向俄罗斯的“前线”国家。
近些年来,随着美俄关系的起起伏伏、也随着中美关系的竞争加剧,对包括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国家来说,面对越来越多的被卷进大国博弈的这样一个境地。在此背景下,这两年在美国的影响下,立陶宛对华的态度、立场,都在发生变化。首先美国在国际社会,尤其在欧洲带动了一波针对中国的反华言论。包括从疫情期间到现在,涉及到新疆、香港等,一些事关中国内政的问题。另一方面,美国炒作所谓的安全问题,不断地炒作中国的“网络威胁”、炒作中国的“海洋威胁”等。在美国炒作安全威胁的背景下,立陶宛国内对中国在安全上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
另外,自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提出要在中东欧地区、包括波罗的海国家,开展基础设施投入,要和中国进行竞争。这样很大程度上,就导致立陶宛国内对和美国的合作产生了更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所以在美国带节奏,然后制造舆论,同时又给立陶宛画饼充饥,这样的背景下。立陶宛国内一部分政治人物,就改变了对中立关系的看法、以及对“17+1”合作的看法。
END
监制:郭小容
编审:解炜曾春锋
责编:刘业峰
编辑:李海汪佳睿
制作:潘昶东
本周·面孔丨无双国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滕建群:美韩涉华声明是美对韩施压的结果
日本不断炒作“中国威胁”是何居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