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我离开立陶宛,还有整整一周的时间。
我还记得刚到这里的时候,我第一次一个人提着一堆东西从超市回来,放下袋子看着被勒红的双手寻思着,还有二百七十多天我就能回家了,这二百七十多天肯定一晃而过,我要回家的时候肯定觉得这都不算什么。
我内时候只想对了一半儿。二百七十多天确实一晃而过,但现在我要回家了,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这些,以及那些,都不算什么。
立陶宛这个地方很有趣,比起发达的西欧国家,这里的生活很难算得上是便捷,因为好多大品牌不会选择在这里开店,至多是在品牌集合店里占有一个专柜的席位。我原来以为美妆护肤品这些东西出了国门就一定会便宜起来尤其是在欧洲,但是在维尔纽斯商场摸爬滚打了这么多次以后我发现事实跟我想象得出入很大。立陶宛人对于品牌没有那么狂热的追求,比起逛商场,他们也许更喜欢逛集市,因为集市上的东西物美价廉,至少他们是这么觉得的。我觉得他们集市上卖的东西土里土气的,有好多款式都是中国很多年以前就出现过了的,已经被淘汰许久了。我有时候怀疑他们去商场似乎只是为了去吃饭,因为疫情之前的立陶宛商场里永远是餐厅人最多。而且他们口味也并不是很刁钻,立陶宛大街小巷开着各种菜系各种口味的餐厅,传统的西餐这里有,立陶宛和波兰的传统小吃这里也有,甚至中餐馆的分布程度比起西欧也不是十分逊色,你推开中餐馆的大门,还会发现里面坐着的当地人可能比中国人还多。维尔纽斯大学后门出来的城堡街上有一家中餐厅叫“mian”,就是由中文“面”的拼音而来,我和舍友老去。有时候会碰上一个立陶宛大姐,点一份鱼香肉丝拌饭,再来一份包子,美滋滋的。
其实我和同学也这么点,因为又想吃鱼香肉丝又馋包子。
他家的鸡排饭
他家早午餐也有馄饨和煎饼,就是比较贵,我们两个女生吃了两个煎饼一碗虾仁馄饨花了二百rmb。
但比起在维尔纽斯得自己洗衣做饭,得坐快一个小时拥挤的10路公交车去上学,得自己提着一堆东西从超市翻山越岭地回宿舍这些不便捷甚至非常煎熬困难的生活来说,这个国家,这座城市,最难为我的还是她刻薄的天气。
上高中的时候,每次地理课画气候分布图,画到亚欧大陆西岸的海洋气候,内心都暗暗羡慕,因为老师说这里,全年温暖湿润,我总觉得这是一种神仙天气,不知道湿润背后的代价是常年连绵的阴雨。直到我真的在这里生活了快一年的时间,被这种气候折磨得死去活来。八月末的天气还算正常,连续晴了一个礼拜。九月初开学以后老天爷就开始作妖,周一下小雨,周二阴天,周三上午下小雨下午阴天,周四反过来....立陶宛的小雨是真的小雨,小到打伞会觉得多此一举,不打伞在雨中走久了也会被淋湿。但最后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习惯了不打伞在雨中回宿舍,因为周末要去超市买下一周的食材,也属实腾不开手来打伞。幸运的是,从入秋到春末淋了无数场雨,我也没有因此而感冒。一开始下雨我们因为当地人不打伞面不改色走在街上而大惊小怪,后来我们也加入了他们,甚至有时候雨稍微大点他们会戴上防水的帽子,我们也无动于衷。
晴天的老城
多云的老城
阴天的老城
比雨更让人崩溃的,就是阴天。可以说,从入秋到夏天彻底来临,立陶宛有太阳出现的天数加起来也不会超过十五天,以至于每一次晴天我都要大张旗鼓地拍照发朋友圈庆祝,每次拍的地方都一样,立陶宛老城广场的主教座教堂和旁边的塔。其实维尔纽斯老城很漂亮也很有韵味,漫步其中也能感觉到这个东北欧小国不同于西欧发达国家的独特的历史气息。但总是乌云密布的天空也总会使得这座老城稍显阴翳,没有布拉格老城的明媚气息。
老城教堂广场,维尔纽斯的热门景点
写在后面:写开头的时候确实距离回家没有多久了,但回来之后太高兴了这篇文章被搁置了许久,最近翻出来许多之前拍的照片,觉得记录下来这段留学时光其实也很有意义。这是我截至目前,这二十多年不长不短的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还是在一个偏僻的欧洲小国。这里英语没有那么流行,立语总是被说得语速飞快,最近疫情有所反弹,但民众还是那么知足地过着各自的生活。学期结束的时候阅读课上有一个小小的演讲,我碰巧遇到了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我在演讲中说,我曾经以为魔幻现实主义这种题材多的是魔幻,少的是现实,所以看这种小说的时候常常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品读。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自己的生活就像是一本魔幻现实小说。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个欧洲小国生活一段时间,没有想到这个小国带给我许多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拥有的奇异经历,没有想到在这个地方遇到了许多我以为会对我对中国人抱有敌意与偏见但其实热心相待的欧洲人。我才意识到,魔幻现实就来源于生活,现实永远是偏多的那一方。
写下来一方面是怕自己忘了需要记录下来,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并了解这个地方,知道在遥远的亚欧大陆的另一端,还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家,曾有自己独特的宗教,曾在欧洲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疫情过后,这个地方值得大家去看一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