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可惜了。
大纯曾经最喜欢的一档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
如今居然要借助#张绍刚穿裙子#这样的tag才能在热门话题上博得一席之地。
有人可能想要反驳大纯——
最新一季的主咖李佳琦不是也上热搜了吗?
没错。
但看仔细,李佳琦是因为什么上热搜。
再一次在《吐槽大会》上回应已经回应了多次的直播粘锅事故。
翻车事件几句玩笑带过。
最后喊出口号,成功营销。
这也是让大纯觉得更可惜的一点——
当初以吐槽为初衷的《吐槽大会》。
如今再无“攻击性”。
反而已经变成明星艺人们的洗白大会。
借《吐槽大会》洗白,李佳琦不是第一个。
如果说早期的《吐槽大会》是因为“火力十足”而备受观众喜欢。
那后期评分越来越低,则跟节目刻意避重就轻,隔靴搔痒脱不了干系。
拿观众反应最直观的那一期来举例。
第三季第四期,主咖王晶。
前三期平均3亿的播放量在王晶这期遭遇了首次滑铁卢。
王晶身上备受争议的点,大纯能立刻脱口而出两个:
一是与红颜知己邱淑贞缠绵悱恻的感情故事;
二是“烂片之王”的头衔。
现场李诞等人的确也就这两点进行了吐槽。
只不过表面上是吐槽,大纯却嗅出了浓烈的“马屁”味道。
关于喜欢拍烂片的王导,李诞是这么骂的:
不痛不痒,反而更像是在吹捧烂片的商业价值。
说到邱淑贞,大纯则看得更尴尬:
李诞没有直接谈邱淑贞,转而把矛头对准了无辜躺枪的赖美云。
大纯给大家解释一下在此之前赖美云跟导演王晶的瓜葛。
创造的成员之一赖美云因为长着同款圆脸一直被粉丝夸神似邱淑贞。
结果被王晶直接在微博上怒怼。
先说这事孰是孰非尚且没有定论,其次借吐槽场外的赖美云来转移矛盾点。
李诞的“恭敬”姿态,未免太过明显。
节目结束,拍烂片、微博怼人的王晶成了识时务、坦荡荡的,以拯救香港电影为己任的商业片导演。
赖美云,碰瓷失败,接受批评。
这是什么吐槽大会,是表彰大会吧?
不过,要说这避重就轻这一点,吐槽大会是玩的越来越溜了。
林丹上的时候,就只在一些无关痛痒的点上徘徊。
关于“为何出轨”的事情,只字不提。
不敢直言叶璇的“降头梗”。
一团和气的现场氛围,让人怀疑自己点错了视频。
当然,节目也并非选择性回避所有主咖身上的“矛盾点”。
只不过,这些点被提出来,也只是以强行洗白为目的而已。
可一旦强行洗白的意味太过,不仅观众看着尴尬,结果也只会弄巧成拙。
王晶同期的另一位主咖黄圣依。
多年后凭借在《演员的诞生》上“惊世骇俗”的表现再次引人注意。
因此,“海娃死了”也成为了网友调侃黄圣依演技的新梗。
节目上,黄圣依出人意料地没有规避这一点,反而引以为傲。
她称“海娃死了”,是自己的最新喜剧代表作品。
计划之内,直面缺点,耿直人设到这里应该能立住了。
没想到适得其反,被观众嘲上了热搜。
为什么?
耿直没有错,厚脸皮就不好了。
作为演员,出现“海娃死了”这样屈辱性的时刻,不作反思反而以此为荣,这样的耿直,似乎不怎么合时宜。
有人觉得大纯太苛刻了,吐槽大会不就是用调侃的方式化解尴尬嘛。
话是没错,但原谅我,在黄圣依身上,也只看到了强行洗白导致的尴尬。
同样让人尴尬的还有李小璐。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李小璐还是史上最年轻的金马影后。
但这位影后接下来的演艺之路画风,却愈发清奇。
整容、姐妹团风波、网红审美......
这些我们不作讨论。
李小璐最让人可惜的是,她有着高起点却从来不珍惜羽毛。
资源不差,表现却愈发不佳。
《奋斗》之后几乎再无代表作。
可看看李小璐在节目上的回应。
我知道我不好,但我就是不改。
而且我知错不改还能红,是我的本事。
更不用说陈乔恩这种本就属于不良引导的酒驾行为,却偏要在节目中洗白。
美其名曰正面回应。
其实只是一句话带过。
没有解释,没有原因。
而且这句话并不像在忏悔,更像是在告诫观众。
你们品品,被吐槽的人比吐槽的人火力更甚,气焰更嚣张。
这吐槽不仅不解气,净让人平白窝了一肚子新火。
还吐槽个什么劲?
有人说,《吐槽大会》就像节目灵魂人物李诞的朋友圈。
之所以让人觉得变怂了。
是因为朋友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能得罪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虽是玩笑之言,却也不无道理。
遥想王自健站在台上侃侃而谈《吐槽大会》开播初衷:
总结一句话,就是“好好骂人”。
第一季的吐槽大会,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
“叛离师门”的曹云金,被言笑晏晏却不乏犀利的池子等人“骂”得只能坐在台下回以尴尬微笑。
但当他亲自站上舞台作出反击回应的时候也立场坚定,字字铿锵。
不吹不黑,虽然节目结束的时候曹云金没能成功洗白。
却让我们见识了他作为相声演员的实力。
让大纯印象深刻的还有池子对周杰的吐槽。
不仅直言他“爱打人”的梗。
更是cue他自夸演技是“不要X”。
周杰虽然笑不出来,屏幕前的大纯却笑翻了。
即便是唐国强这样的行业前辈,李诞之余当初也没这么多条条框框。
该怎么吐槽就怎么吐槽,一点都不嘴软。
那时候的《吐槽大会》,笑点密集,槽点更密集。
虽辛辣无情,却实力展现了“调侃化解尴尬”的真实含义。
以此对比,更加显得后期节目的无聊。
关于王力宏,毫无惊喜的“节俭梗”。
即便在池子口中也乏味至极,再玩不出新花样。
节目现场当众脱鞋漏出袜子,更像是落入俗套的,设计好的“惊喜”。
老生常谈的潘粤明的“老派梗”。
妈妈听了都想睡觉。
还有些人,去《吐槽大会》并不是为了被吐槽。
而是单纯地当成宣传需要,卖力吆喝新作品。
也就难免节目上的其他人也给人一种浑水摸鱼之感。
越来越多的重复和一梗多用。
越来越浓的鸡汤味。
越来越祥和的氛围。
一切的一切给观众的唯一感觉是——
洗白横行,吐槽不再。
李诞曾说过:
“一个人用幽默的方式来回应,客观上达到一种洗白的效果。
但我们不是这样想的,我们要做的是好笑。”
这句话应验了,不过是结局被颠倒。
大纯理解的所谓吐槽:
是真正承认每个人的不完美,又敢于直视它、揭露它,并毫不犹豫地自嘲。
而不是避重就轻、一带而过,并且厚颜无耻、知错不改。
犹记得《吐槽大会》那句经典的开场白:
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
倘若《吐槽大会》继续没有骨气。
我们再想笑对,就真的需要勇气了。
往期精选我们想看吐槽,而不是拍马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