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了人世间从古到今纷繁变化的沧桑故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清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叫养心殿,对面伫立着一块玉璧。皇帝坐在宝座上处理政务的时候,时时可以看到对面的玉璧。这块玉璧取“面壁”的意思,它时刻提醒着皇帝要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

十二月令佩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八集中有这样一段话:“皇帝将赠给英王的第一种礼物托我转送,这个礼物的名字叫如意,是一种长一英尺半的白色石头,上面刻着花,中国人认为这个礼物非常名贵,而我则以为这东西未必值钱。”

白玉蚩尤合璧环

写下这段文字的人叫马戈尔尼。在公元年,也就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8月10日清晨,这位叫马戈尔尼的英国特使受到中国皇帝乾隆的接见。双方在这次接见中互赠礼品。乾隆皇帝将一柄白玉如意赠送英王,又分别赠马戈尔尼与副手绿色玉如意。在接见仪式后对各宫殿的参观中,马戈尔尼对富丽堂皇的宫殿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他发现每一殿的宝座旁也都放置一件玉如意,“形状与赠给英王的相似”。马戈尔尼虽然知道如意喻含和平与兴旺的祝福,但他未必知道这种被他认为并不值钱的美丽石头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情感。

青玉描金题诗碗

孔子在《礼记》中写道:君子比德于玉。玉曾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标准的象征。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代玉石器约有三万件(台北故宫现有玉器约1万件,其中属于南迁文物中的玉器占到33%,其余67%是到台湾后征集的),主要源于清宫遗存。故宫作为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涵盖范围最广泛的古文物博物馆,其内所藏的藏品可谓是数不胜数,而玉器作为中国古代引以为傲的工艺品,在故宫内自然是享有崇高的地位。

青玉十二生肖

在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时间里,这里总会重复发生这样的故事。一个神秘的人,携带着一个神秘的包裹,要求进宫献宝,他们都宣称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秦朝传国玉玺。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那块著名的天然宝玉和氏璧,后来被雕刻成为秦国的传国玉玺。秦始皇曾希望借助这块宝玉的神力护佑他的王朝千秋万世。而后的各个王朝,也无不渴望获得和保有这枚传国玉玺。传国玺的流传贯穿中国历史长达多年。相传明朝灭元时,蒙古部落将玉玺带到了漠北,从此之后,真正的传国玺失去了踪迹,而各种仿制的赝品层出不穷。

青玉嵌红宝石炉

乾隆皇帝对和氏璧的传说并不以为然。他更看重的是本朝御玺。乾隆十一年以前,交泰殿贮藏宝玺多达三十九枚,真假混杂。乾隆十三年,在他为《宝谱》所做“御制交泰殿宝谱序”中提出:自古以来宝玺就没有固定的数目,现在交泰殿贮存的宝玺年头都很长,记载难免失实,还存在一些重复的,所以要加以考证,按次序排列。后来宝玺的数目为二十五枚,这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所定。他知道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永远不灭亡,将宝玺的数字定为二十五,就是籍《周易》所记,祈求上苍,保佑大清的江山能延续二十五代。但实际上,乾隆之后,皇位仅仅往下传了六代。

白玉梅盘

除了玉玺之外,玉器在紫禁城中无处不在,它们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最主要的装饰品。各个宫殿的多宝格陈设的艺术品中,玉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玉的颜色有5种,分别是白色、青色、黄色、碧色和墨色。故宫的玉器涵盖了玉的各个种类,其中新疆和田玉又占据了主要地位。

翠玉白菜

皇帝休息的后寝殿陈设着很多玉器。在进门的东西两侧摆放着两个碧玉盘,盘的中央刻着一首诗。这首诗大致讲了公元年至年乾隆平定准葛尔的这段历史。平定西域后,和田玉内运的道路被打通,这件事对于中国宫廷玉器的制造,有着极大的意义。从此以后,新疆和田玉从开采、运输到制作,在法律上被皇家垄断。公元年,大清乾隆28年新疆地区的春季进贡清单详细地记录了当年新疆地区玉料进贡的数量、种类和重量。其中仅这一次,就有和田贡玉79块,叶尔羌河贡玉95块,总重量达五百多斤。驻疆大臣每年春秋至少两次将玉料运至京城,乾隆时,每年至少会有四千斤左右的玉石从和田送到京城,多时还能达到一万多斤。充足的玉料使宫廷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玉器。

当时紫禁城养心殿的造办处里有一个被称作玉作的机构。每天会有四到五名玉工在这里为皇帝雕玉。这个部门最早成立于清顺治初年。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对玉器的需求增加,在紫禁城又建了一个如意馆,里面也有工匠雕玉。许多乾隆时期的玉器精品就出自这两个地方。

乾隆年间,是紫禁城宫廷玉器最繁荣昌盛的时期。这时期的玉雕大多体大厚重,造型整齐对称,创造了独有的皇家气派,造就了中国玉器工艺的又一个高峰。所以西方在十八到十九世纪,直接称清代玉器为“乾隆玉”。乾隆皇帝酷爱玉器,现在故宫博物院的三万件玉器,多数为他所藏,乾隆为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起名叫颙琰,琰是美玉的名字;颙琰的十六个兄弟也都以玉器的名字命名,乾隆自己则被后人称为玉痴。乾隆把最爱的珍贵玉器,收藏在一种叫百什件的盒子里,百什件共分为九层,每层有若干个抽屉,抽屉中的每件玉器都有它专用的小格子,格子形状与玉器完全吻合。

上之所好,下必流行,当时藏玉赏玉在宫廷内外成为时尚,玉器也成为大臣们进贡的热门物品。公元年,乾隆十九年12月29日,和硕怡亲王弘晓的进单中有汉玉拱璧、文带、文玩;公元年,乾隆五十六年4月29日,和硕肃亲王的进单中有玉盒、玉洗、玉兽等。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能查到当年乾隆最宠信的大臣和绅给乾隆皇帝的贡品清单,上面列有玉佛、玉果盘、嵌玉香薰等等很多玉器。

玉器的鉴赏要靠经验和常识,但是,一些古玉器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文献记载也不全面,使得一些器物本来的作用几乎无人知晓。因此,对玉器的鉴定,就是收藏大家也难免出错,有玉痴之称的乾隆皇帝也闹了一些笑话。乾隆非常喜爱外方内圆中空的筒形玉器,他经过研究,认为这是古人抬举重物时使用的一种辅助工具,并把它称为釭头。乾隆皇帝将自己的见解做成诗,命玉匠刻在玉器上,然后,这些筒形玉器有的放在御桌上做成了笔筒,还有的加上铜胆和盖子插花,以便乾隆随时把玩。然而,在他去世九十年后的光绪十五年,古玉学家吴大澂考证出乾隆所称的釭头其实应该叫做“玉琮”,是古代帝王祭拜大地时所用的礼器。

乾隆去世后,清朝的国力迅速衰落,因此对玉器的需求大大减少,玉器的制造开始走入低谷。这时的紫禁城内,每年从新疆运来的玉只有两千多斤,还不到乾隆时的五分之一。道光元年,皇上下旨和田、叶尔羌暂时停止进贡玉料。直到后来满清覆亡,玉料进贡再也没有恢复。

紫禁城的玉器收藏在清末又有了一次短暂的兴盛时期。这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慈禧非常喜爱玉器。国家内忧外患,并没有妨碍慈禧对奢华的需求,为了投她所好,王公大臣们四处搜罗奇珍异宝,慈禧用过的玉饰,把玩过的玉器,足能装满个檀香木箱。在日常生活中慈禧也离不开玉,饮茶用的是玉茶碗,用膳用的是玉筷、玉勺、玉碗。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离北京避难时,也没忘记带上她珍爱的玉器。慈禧最喜爱的是来自云南、缅甸的翡翠玉。她的爱好影响了当时民间对翡翠的使用,佩戴翡翠的风尚也一直流行到今天。

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器三万多件,这些珍宝凝结着大自然千年万载点滴孕育的精华,跨越了人世间从古到今纷繁变化的沧桑,它们像是生活在这座宫殿里的精灵,在这些古老的殿堂里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它们在岁月中积累,积累起一种文化精神的厚度;它们在静默中等待,等待着今人和后人在心灵的深处,细细倾听他们无言的诉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jn/13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