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训山
翻书正翻到这首诗,忽然有所触动: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的名字叫《野望》,是唐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说它“格调清新,摆脱了南北朝以来华靡艳丽的诗风,不以辞而以情动人,闪烁着独特的魅力。”
王绩这首诗要早于沈佺期和宋之问时的律诗定型期。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人已将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这样王绩就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故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
王绩是个饱学之士,隋唐时曾经做过官,后弃官归隐。元人王思诚《河津县总图记》中载::“东皋子王绩,字无功,文中子之弟也。弃官隐居黄郏山,以琴酒自娱。”
关于这首诗,施蛰存先生是如此解释的:“这首诗是作者在故乡北山下东皋上傍晚眺望时有感而作。东皋,即东边的高原。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诗题。地:东皋,时:薄暮,事:望,全都交代了。这种表现方法叫做点题。五、七言律诗的第一句,或第一、二句,通常都得先点题。第二句是说出作者在眺望时的思想感情。如果从字面上讲,对照上一句,他是觉得转来转去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但这样讲却是死讲、实讲。他并不是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而是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物。一方面是没有赏识他的人,另一方面是没有他看得中愿意去投奔的人。因此,在社会上“徙倚”多年,竞没有归宿之处。这是活讲、虚讲。诗和散文句法的不同,就在这里。在散文里,“徙倚”必须说出在什么地方,“依”必须说出依的是什么对象:是人物还是树木或山石。象这一句诗,不增加几个名词是无法译成散文句的。因此,散文句子绝大多数不会有双关意义。
第三、四句,即第二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色。每一株树都显出了秋色(树叶的黄色),每一个山头都只有斜阳照着。这也还是按字面死讲,而其含蓄的意义却是:眼前所见尽是衰败没落的现象,不是我所愿依靠的和平、繁荣的世界。
第三联是描写眺望到的人物。牧人赶着牛羊,骑马的猎人带了许多狩获物,都回家去了。第四联就接上去说;这些牧人和猎户,他们看看我,我也看看他们,彼此都没有相识的人。于是作者写出了第八句。在一个衰败没落的环境中,又遇不到一个相识的人,便只好放声高歌,想念起古代两个隐居山中、采野菜过活的伯夷、叔齐了。 ”
诗歌释义的前边我没有异议。只是最后一句觉得可以商榷。施蛰存先生把此诗压缩为四句以寻其义:“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然后道:“你看,这样一写,第二句的‘依’字更清楚了。作者所要依的肯定是人,而不是树木山石。
他还提出了前人三家之言:著《唐诗解》的明人唐汝询说:“此感隋之将亡也。”清人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加上一个批语:“然王尝仕唐,则通首只无相识之意。”何文焕在顾安的《唐律消夏录》中增批了一句“王无功,隋之遗老也。‘欲何依’,‘怀采藏’,可以见其志矣。”
然后施蛰存先生判定:“许多著名的唐诗,历代以来,曾经许多人评讲。同一首诗,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关于王绩这首诗,我选取了三家的评论,以为代表。何文焕的讲法,显然不是可取的,因为王绩在唐代做过门下省待诏、太乐署丞,虽然没有几年,已不能说他是隋代的遗老。至于他在贞观初年,已经告老回乡,这里很可能有政治上的利害得失,史书没有记录,我们就无从知道。我以为这首诗很可能作于隋代政权将亡或已亡之时。但王绩并不效忠于这个一片秋色和残阳的政权。他的‘长歌怀采薇’是为了‘徙倚欲何依’,是为了个人的没有出路。待到唐皇朝建立,李渊征集隋代职官,王绩就应征到长安出仕,可见他并不以遗老自居。
我这样讲,完全是‘以意逆志’,没有文献可以参证。但是恐怕也只有这样讲法,才比较讲得通。”
采薇有一个掌故,说的是商朝旧臣叔齐、伯夷于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后引申为隐居之意。如孟浩然诗“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但其实除了这样的隐居之意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诗经》中有《采薇》篇,其诗很长,也可视为长歌吧: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此《采薇》诗,一哀战争之苦痛,二叹时光之流逝。王绩之诗如定于隋将亡未亡之作。那么这两层的意思是少不了的。而“徙倚欲何依”则是打开本诗的钥匙,是诗之眼。所以诗人的本意就是,战火纷飞,时光飞逝,没有明主,国家难以太平,自己也无所依托安顿。
后来杜甫也曾写过同名的一首诗: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做为后来的诗人,杜甫当是读过王绩的诗的。其诗名既相同,也写秋日景色,其寄托亦当有相似之处。杜甫做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心情亦于王绩仿佛,亦有不得安宁,志向无所寄托意。
《鹤林玉露》评杜此诗云:“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以兴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凄凉零落,小人噂沓喧竞,其形容精矣。
《瀛奎律髓汇评》评杜此诗云:纪昀:述丧乱则明言,刺宵小则托喻,诗人立抒之法。
往《野望》之前生后世走一遭,上下求索,则王绩之诗便可以驯龙取珠了。王绩志不在隐居或怀念伯夷叔齐。而是感到时光飞逝,国家动荡,他盼望有人能让国家安定下来,让他有所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