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无关西东从中日辛德勒到上海提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仁之端;人类天生具有的同情心使我们这个物种得以建设群聚,维系社会;羞恶是非,源自内心,跨越文化、种族、宗教和地域。越是在各类国家主义盛行,社会情绪狂热,公众认知颠覆的环境里,坚守住内心本善,才愈发展现人性的光辉!

上海是二战时期少有的能够接纳犹太难民的地方

二战时期犹太人的苦难,现在已尽人皆知。奥斯卡·辛德勒(OskarSchindler)从一个纳粹党徒转变为拯救名犹太人的“义人“,也是在历史狂流中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最终赢得希伯来经文的铭记: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Whoeversavesonelife,savestheworldentire)。

在同时期的中、日外交官里,也有两位与辛德勒一样,由恻隐之心进而义无反顾向犹太人伸出援手,最终促成上海提篮桥社区发展为“远东的诺亚方舟“

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湖南益阳人。他在年-年的近两年之间,顶住来自纳粹及中国高层的压力,为急于逃离奥地利的犹太人颁发了成千上万份的签证。这些拿到签证的犹太人得以逃出纳粹魔爪,一部分前往上海避难,另一部分借道去了美洲和巴勒斯坦;他退休后著有《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书中提及救助犹太人事迹时他平静地写到:“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的。”

何凤山及他颁发的签证

日本驻立陶宛代理领事杉原千亩(すぎはらちうね),在年立陶宛被占领后,也违抗日本外务省的命令,在短短一个月内加班加点向逃到立陶宛的波兰犹太人发放了张过境签证,让近人躲过了通向奥斯维辛的命运;他甚至在已徐徐开动的火车上继续赶工,争分夺秒手工开立签证,为车窗外追随奔跑的犹太难民颁发最后几张“生命的签证“。他当时不曾听说过,我们现在知道的那句希伯来名言: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Whoeversavesonelife,savestheworldentire)。

杉原千亩

有了救命的签证,欧洲的犹太难民得以出境逃离。当时世界上能无条件收容他们的,只有远东的上海。那里有一个叫提篮桥的社区,为当时流落到此的两万多犹太人提供容身之地。

上海大门上镌刻的大卫之星

年至年期间,无国籍的犹太难民在上海建立了一个犹太社区,以提篮桥为中心,他们创造出强大的社区生态,有学校、医院、商店、咖啡馆、俱乐部、犹太教堂等公众设施。霍山公园作为社区的公共客厅,许多犹太人白天都聚集在这里。

曾经的犹太俱乐部,时称“小维也纳”

上海沦陷后,日本作为纳粹德国的盟友,将上海的犹太人限制在提篮桥一带,不得随意离开。但日军出于多方面考虑,并没有响应纳粹的要求,对犹太人作进一步的迫害。使得这批犹太人在上海安然度过二战的艰苦岁月。

上海提篮桥犹太建筑

二战结束后,上海的犹太人大都迅速离开,迁往美国、澳洲、加拿大和巴勒斯坦。他们的后裔会不时回到上海来探寻先辈的足迹。年,被称为“摩西会馆”的犹太礼拜堂被改建为“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给探访的人们讲述那个悲惨的时代,中国如何庇护了那些惊恐的犹太人,为他们提供食物、安全、和希望。

摩西会堂,现改为犹太难民博物馆

二战结束后,上海的犹太人大都迅速离开,迁往美国、澳洲、加拿大和巴勒斯坦。他们的后裔会不时回到上海来探寻先辈的足迹。年,被称为“摩西会馆”的犹太礼拜堂被改建为“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给探访的人们讲述那个悲惨的时代,中国如何庇护了那些惊恐的犹太人,为他们提供食物、安全、和希望。人类共有的同情心,永远在东西方交相辉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jj/8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