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171218/5941786.html年11月22日,为重新埋葬—年间反沙皇俄国起义的领袖及参与者的遗骸,立陶宛政府在维尔纽斯组织举行了国家葬礼,波兰、乌克兰国家元首,邻国白俄罗斯、拉脱维亚国家代表出席。这场以失败告终的起义的两位主要领导者——37岁的齐格蒙特·西拉科夫斯基(ZygmuntSierakowski,立陶宛语为ZigmuntasSierakauskas)和26岁的康斯坦丁·卡利诺夫斯基(KonstantyKalinowski,立陶宛语为KonstantinasKalinauskas,白俄罗斯语为KastusKalinouski)的遗体同18具其他参与者遗体一起被无意中发现,DNA分析证实了他们的身份。被沙俄军队处决的年后,在这一历史悲剧中罹难的英雄们于公众的注视下入殓,从维尔纽斯大教堂到达他们最终长眠的旧拉萨公墓教堂。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GitanasNaus?da)、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AndrzejDuda)、白俄罗斯副总理伊戈尔·彼得里申科(IgorPetrishenko)以及乌克兰欧洲事务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事务副总理米特罗·库列巴(DmytroKuleba)出席仪式并在维尔纽斯大教堂发表讲话。现场由立陶宛和波兰国家电视台进行直播。市民在大教堂外的屏幕上观看了开幕式。以下是对此次国葬的简要概括,解释了该事件和更广泛的背景。其中的历史记忆与波兰—立陶宛联邦(thePolish-LithuanianCommonwealth)有关,它的领土覆盖了现在的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属同一政府管辖。本文将解释在特定地区内,使得历史记忆同文化和国际关系相联系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立陶宛政府办公室和立陶宛国家博物馆为这次活动编写了一本手册,介绍这一纪念活动的历史背景。年1月22日,波兰王国内爆发了一场起义,其目的是恢复波兰—立陶宛联邦,该联邦存在于年到年间,由波兰王国(theKingdomofPoland)和立陶宛大公国(theGrandDuchyofLithuania)构成。现在的波兰共和国和立陶宛共和国(均于年宣布独立)一起追溯其前波兰—立陶宛国家历史。因此,与恢复共同国家地位的尝试有关的经历在两国的历史记忆中占据了极高地位。为了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国家的自由,与沙皇俄国作战的阵亡英雄在维尔纽斯重新埋葬这一事件,必须放在立陶宛及与其有过联合历史的国家关系中来看待。这里的关键是,波兰、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曾象征性地宣称维尔纽斯是其区域政治的中心。维尔纽斯作为立陶宛大公国的旧都,在立陶宛共和国现代国家地位的传统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国葬计划中明确提及了立陶宛大公国。棺椁从立陶宛大公宫的庭院出发前往墓地。在20世纪上半叶,维尔纽斯是立陶宛和波兰发生不愉快的关键所在。立陶宛共和国将维尔纽斯视作历史首都,几个世纪以来,立陶宛大公一直居住于此,而战前的波兰共和国则把维尔纽斯乃至整个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视为前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前联邦的首都华沙是前波兰王国及后来的波兰共和国的所在地。与二者不同,白俄罗斯民族运动声称,大公国是白俄罗斯的前身,维尔纽斯则是其前首都。在各国元首的讲话中,共同的过去是一种动因,它证实了他们共同的愿景和实际的忧虑,即共同的过去是对话的机会而非障碍。事实上,国葬也是立陶宛和波兰两国总统会晤的一个背景。在国葬仪式期间,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强调,立陶宛人民和年起义的参与者及楷模间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民权利、信仰自由、良心和文字、社会正义的思想——这一切都由起义者提出,指明了我们各国走向现代世界的道路。“今天,我们认识到,爱国主义、忠诚、慷慨的精神和决心不只属于单个民族或特定的历史时期。”吉塔纳斯·瑙塞达总统说。总统还强调,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拉脱维亚人民记得成为联合国家的日子,并一起经历了许多苦痛。他们历经万难,最终恢复了国家独立。“现在也许出现了与年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截然不同的新形式,但我们共同的记忆仍然鲜活。古老的墓地和教堂、城镇和乡村、森林和山谷都在告诉我们这一切。它激励着我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出关于自由的新观点,协同工作。”立陶宛总统说。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的主教和随军牧师出席了教堂仪式,波兰总统在仪式后发表的讲话中说,本次仪式纪念了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拉脱维亚和乌克兰人民的共同英雄。他强调,上述民族拥有共同的历史经历和价值观念,特别是爱和自由。在此背景下,他强调中东欧国家的联合是其力量和独立的必要支柱。“中东欧国家的联合是我们各国自由、主权、力量和独立的重要保障。我深信,我们将继续本着这种精神采取行动,建设一个由众多国家组成的繁荣的中欧,”杜达总统说。波兰总统回忆说,年的起义直接针对沙皇俄国,“它摧毁了曾经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奴役了其人民,指导起义的主要思想是对自由的渴望。”“以其价值观的名义,他们为自由、尊严和独立进行了不平等的斗争。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向先辈们的英雄主义和牺牲表达敬意。但我们站在这里也是要表明,我们就如同年前的他们一样,有共同的记忆和共同的命运,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望,”波兰杜达总统宣布。白俄罗斯副总理伊戈尔·彼得里申科呼吁各国(显然是指立陶宛和波兰)不要宣称—年反沙皇俄国起义的领袖是本国人,特别是康斯坦丁·卡利诺夫斯基(白俄罗斯认为他是本国英雄,并称他为KastusKalinouski)。然而,他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对卡利诺夫斯基等历史人物做出解释。“每个国家都有卡利诺夫斯基的形象,但他绝不能成为用于实现政治目的的历史人物。相反,这是我们共同历史的一页,我们必须尊重这段历史,在现在和未来保持团结,”彼得里申科说。谈及此次公开葬礼的政治影响,评论员们指出,通过举办三国联合葬礼,立陶宛在政治层面有所收获,这表明它不仅对遥远的过去敞开怀抱,而且愿意加强同非欧盟国家的多边对话,包括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通过将自己放在历史联结网的中心位置,立陶宛开创了利用历史记忆推动区域政治发展的先例。(作者:LinasEriksonas;翻译:于溪;校对:陈思杨;审核:刘绯)
***中国-中东欧研究院非营利有限责任公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年4月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注册成立,是中国在欧洲首家独立注册的新型智库。中国-中东欧研究院搭建起依托中东欧国家学者的学术研究网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