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微议)
以议抒怀
——第六期“微议”总结
报告人:9班 杨霖 段乘雯 王浩男
一、真知灼见
茫茫大海,如何归港?应有灯塔指引方向。千字作文,如何高分,也当有正确的立意指导方向。在本期微议中,同学们就“中国游客行纳粹礼”、“穿日军服拍照”及国民恶搞《二十二》事件各抒己见,虽都以批判为主,但角度也略有不同。批判无知、批判敬畏心的缺失,也批判现代社会的泛娱乐化。还有同学化用《自炫更需自制》,适当修改,十分切题。另有同学标新立异,反问网友:“”是仅仅怒视一时扭头就忘,是仅仅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是人们因此警惕?但针对德国做法的议论甚少,只有李依阳同学通篇议论德日不同,把针对微议略偏题。
微议不仅能提升同学们的语言功底,也能丰富同学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希望大家勤思善学,共同进步。
二、题好一半文
《她的悲伤,你的猖狂》(——
傲骄的硫氰根)、《亦当常怀千年忧》(HYT)、《“娱”的极致便是“愚”》(CXM)、《娱乐也应有个度》(张家林)、《岂能揭历史伤疤以全己之乐》(KKY)、《自炫更需自制》(曹亚杰、周子川)、《民族之殇怎能拿来戏谑》(CZX)三、耽佳句
△太深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你不敢去正视。——龙应台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法国〕狄德罗普
△那过去的不能过去。——〔立陶宛〕德古泰特
△残暴而出于故意,只有人类才做得出来。——安东尼?斯托尔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林语堂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传》)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总是生年不过百,亦当常怀千年忧。——鲁迅
三、句子迷
1、你可曾懂得家破人亡的绝望?你可曾懂得被蹂躏践踏的不甘与耻辱!你可曾懂得她们被鲜血染红的过去是多么刺目?你可曾懂得伤疤被毫不留情地揭开又被耻笑的痛?——花
2、用老人们的悲伤加上你少的可怜的良知,换这所谓的搞笑值不值?——史
3、真是过火了,真是欠思考了,真是被廉价的娱乐淹没,以致失掉敬畏心了。——赵〇
4、①庸人不知国家侮,闲来犹效敌之姿。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一个幸存者一样活着,更要对遇难者怀有悲悯之心,上对得起苍天白云,下不负那黄土白骨。——董
5、行纳粹礼也好,穿日本军服也罢,折射出的都是一种戏谑心态。/配图慰安妇,反映出悲悯之心的缺失。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至于行纳粹礼被柏林警方逮捕,是因为这戳痛了一个国家最本质的灵魂。/读史而不亵渎,解史而不误解。——段
6、可能你不曾经历,所以你不曾痛苦。——Chen
7、真正的痛苦不仅仅在于一刹那的撕心裂肺,更在于那时间都无法抚慰的隐隐作痛。——卫
8、把自己破败不堪的道德如“金子”般晒给别人看,不知到底是闪瞎了别人的眼,还是脏了别人的眼。——吴
9、对于表情包,这无疑是对老人们的二次伤害,更是对良知的亵渎,往轻里说叫麻木不仁,往重里说则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郭
10、①温柔乡是英雄冢,安乐乡是堕落窝。②历史可以轻易的翻开新的一页,继续浩荡的征程,但你要记着,在历史滚滚车轮碾压下的人民的痛苦绝不难。——王CY
11、她们被称为慰安,如今谁来安慰她们?——卫
12、拍照、直播、P图事小,灾难、战争、摧残事大。/罚款、拘留、谴责容易,反思、改变、尊重困难。——张哲
13、无底限的娱乐,泯灭良知。/看似无关紧要的恶搞,实则反映出泛娱乐化时代下人们的普遍心理:法西斯可以是我们的表达,慰安妇能是我们的表情包,只要你想,就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试想,如果你是大屠杀的亲历者,是核武器的受害者,是否还会犯下如此行径(?)。/深刻的警醒,守卫和平。/可以原谅,但不能忘却。正义不可恶搞,和平仍需捍卫。——峨嵋
四、裨补阙漏
①串珠成链:也许是本次微话题戳痛了同学们的爱国心,大部分写了的同学还是比较认真的。每篇微议中都有金句,但问题在于同学们不能很好的把这些“珠子”串起来。文章的结构不是很清晰,论述的分论点不是很明确,这点可以向赵辰宇同学学习一下。
②夯实基础:本期微议中,同学们也犯了不少低级错误,如错别字,“博人眼球”写成了“搏人眼球”(“博”有“获取、获得”的意思;而“搏”只有“对打、跳动”的意思,如搏斗,脉搏)。“作祟”写成“作崇”,还有“污辱”等错误。另外是成语的使用,有不少同学尽力用成语给自己的文章增色,以至于造成一些错误,如“奉如圭臬”、“毫无顾及”等,但也有些成语用的很好,如“罪不容诛”等。
可见,同学们在写微议或作文时要再三斟酌,不确定的词语尽量查字典弄清楚,才不会犯这样的知识性错误。
五、金段子
亦当常怀千岁忧
陵柏青青万事怨,新石磊磊千岁忧。
立陶宛诗人德古泰特曾言:“那过去的不能过去。”但不知何时,二战时的累累白骨、层层尸墙已然退出大众的记忆,斑驳血迹、阴暗历史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会被大众提及。而当下,各种搞怪留影却层出不穷。这到底是精神抚慰悲剧的娱乐,还是早已忘却历史的悲哀?
无论是在德国国民议会大厦门口行纳粹军礼,还是在列车上身穿仿照日本战服,拔刀怪言怪语,亦或是将慰安妇悲伤的表情制成表情包,这都是当今时代娱乐化的表现。那沾满了鲜血,由白骨堆砌的历史,最后竟变成了一个时代的消遣。一个人悲伤的死亡,一群人不幸的遭遇,几万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仅是仪式化的祭奠和不时的搞怪留影,这到底是我们走得太快,落下了良心,还是因为我们走得太过彻底,良心早已不愿跟谁我们?“我即他人,人皆众生。”今日我们轻浮的对待他人的死亡、生命,却又渴望得到真正的尊重与关怀,岂不可笑?世界就是一口钟,敲在哪里,它都会响,福也好,忧也罢,但当丧钟响起时,你又如何笃定它并非为自己而鸣?亦或是,为人类而鸣?
“心之所以沉重,是因为其间立满了墓碑。”而反观当下社会,又有多少人心中真正的立起了墓碑?自以为今日中国已是太平,但为何不怀千岁忧?这是愚昧还是浅薄?这道理,鲁迅早在《铸剑》中提醒我们:“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总是生年不过百,亦当常怀千岁忧。”只是不知这道理,何时能深化入我们的血液?(HYT)
No1引用有文采:文中多次引用名言,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并且总能找到联系名言与事件的纽带,使行文流畅,故曰:不仅要用名言,还要用对名言。
No2反问有力量:反问、排比、感叹……诸多手法句型任你挑,可以增强文章气势。一句句反问如同一支支利箭,不仅让玩弄历史的人无处可躲,更让读者内心惶然震颤,反省自身。
No3内容有哲思:文章的重头戏当然非内容莫属。大家都批判,那你怎么才能批判出新意?一味的说要敬畏历史,不要泛娱乐化,当然不可取,大而空的文章令人无感,而且倍觉枯燥。本文多处体现作者独到的思考见解,大家可借鉴。
☆历史的风云携卷硝烟散去,和平的白鸽尚未尽获自由。我们,处在一个和平却曾遭战乱的国家的我们,有何理由戏谑严肃而庄重的历史?
一个民族的历史便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倘若没有那铁骨铮铮的战士抗日的往事,没有那百折不挠的共产党人的誓死抗争,又何来今日的安宁明日的幸福?倘若没有那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的历史中的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的奋力抵抗,又何来今日的温饱明日的小康?《左传》云:“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那些享受着先辈们努力抗争换来的胜利,却戏谑先辈的人们,我不知道他们如此不仁,为什么还能称为“人”?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魂灵。倘若没有历史,一个民族的民族心就是空洞的,是麻木的,是自卑的,是迷茫的,是无措的,是一切不敢想象的。有了历史,我们既骄傲于四大发明,又壮怀与杀敌报国;既寄情于唐诗宋词,又聪颖于琴棋书画;既醇心于方块字,又澎湃于中华武术。而中华民族那段近代史,虽并不令我们骄傲,却又有谁能忘记?!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报复,更不是为了无聊之徒的恶搞,而是为了“困心衡虑后作、征色发声后喻”,为了保卫和平,振兴中华。(赵辰宇)
No1立意清楚:开头亮明观点:“有何理由戏谑严肃而庄重的历史。”比较有力度。语言凝练,但不妨概述一下材料?
No2结构、层次清晰: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不该戏谑历史的原因,先是物质方面,是先人为我们创造了当今环境;后是精神方面,历史给人以智慧与方向;最后“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最好再分一段作为结尾。
No3语言有文采:作者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开头语言有诗意,可以给改卷老师留下好印象,论述部分有许多排比句,有力度。引用名言恰当,善用四字词语和成语,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人物)
文明的关键在“公”字
〖人物〗在地铁内擦地的小女孩
〖事件〗近日,一位网友在成都地铁4号线车厢内拍下了两张照片,赢得很多点赞。照片显示,一个身穿粉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左手拿着纸巾,右手还握着零食,蹲在地铁车厢内认真地擦拭地上的水渍。据了解,小女孩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上,为了不让其他乘客滑倒,自己拿纸一遍一遍地将地上的水擦干净。这一举动让不少网友感叹,“这才叫文明出行”“小朋友,你有教养的样子真好看”。
〖点评〗小女孩弯腰擦地,给我们上了一堂公共意识的教育课。“文明出行”的温馨提醒并不陌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先贤古训也总挂嘴边,可面对同样情形,很多成年人也未必就能做得更好。
孩子是一面镜子,既能照见文明行为之美,又能折射公共意识之缺。有学者曾直言,“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弱项,是疏于公共空间”。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随意任性,放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就会格格不入,甚至“有失公德”。例如,外出旅游,有的国人常常随地吐痰、高声喧哗;广场休闲,他人还在静静散步,有人可能就扎堆过来,以广场舞“独领风骚”;有人在卢克索神庙留下到此一游的笔迹,有人在卢浮宫前的水池里洗脚……厘清公与私的界限,是现代社会的运行法则,亦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石。自己的生活固然应当足够精彩,每个人的个性固然应该得到张扬,但也应该维护大家的公共利益,避免给人带来不适或冒犯。
文明的见证,便是那一弯腰时的温柔;生活的美意,来自我们对每一位陌生人的善意与尊重。正是人与人的美好相遇,才有和谐的公共生活。前几天,在沈阳的地铁车厢里,一位小伙子默默擦干净其他乘客的呕吐物,此举赢得赞许。一个小朋友、一个年轻人,在不经意间让人们感知何为文明、什么叫公共。群己当有权界,当代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和审美习惯,应该朝向追求公共利益、珍视公共价值的方向发展,唯有此,才能涵养好我们时代的核心价值。
(诗歌、古文)
暮归
杜甫(9班谢一凡暑假作业)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赏析〗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
(美文)
我是一滴水
——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幅图景
我是一滴水,我与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物共生共荣。我的身上,折射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芒。
幸福日子长着呢
我是一滴水,来自长江源的水。
我的家在青海唐古拉山脉,那儿布满冰川、雪山。这是地球上距离天空最近的一片高原土地,它还有一个名字——三江源,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这一滴一滴的水,让高原苦寒之地充满了生机。我们养活了草场,草场养活了藏羚羊、野牦牛等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养活了狼、雪豹、棕熊等食肉动物。当然,我们还养活了牧民。
在我家山下的唐古拉山镇,有一望无垠的草场和羊群,牧民世代生活于此。一位藏族老牧民申格用手捧起我,灿烂的阳光透过我洁净的身体,闪耀在稀疏的草地上。申格曾向我诉说烦恼:他发现草场里的青草长势越来越差,过去常见的野生动物日益稀少。
不久,我听到了“保护”两个字。年,多名牧民告别了唐古拉山上的家,自愿搬迁到了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南郊。那里等待他们的不是帐篷,而是政府建好的一户一院。“我们相信党和政府保护三江源的政策。”村民都在说这句话,尽管他们也有不舍。他们把这个新家叫作长江源村。
我随着冰川和溪流,跃入格尔木河,跟着河水来到这个村子。我看到了他们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他们都在谈论一个特殊的日子。
年8月22日,申格家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他向申格打听了他们家的生活情况,还谈到了保护三江源和生态移民的关系。临走前,总书记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这幸福日子是什么样?我看到这群吃肉喝奶、穿藏袍的牧民们,学会了炒蔬菜、做米饭,穿起了西装、夹克,他们还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购买了冰箱、彩电、汽车。村里建有小学、敬老院、垃圾填埋场、文化广场,孩子们都上了学。村里还办起了扶贫宾馆、牛羊育肥基地和饲草料基地等产业,去年底每家拿到了好几千块钱的分红。
他们记住了总书记的嘱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草原,经常回到山上做生态管护员,去看护草原和动物。
“山上的草比以前长高了,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多了。”我听出了他们言语中的欣喜。
寻找那甜甜的味道
我是一滴水,来自洱海的水。
洱海是80万人的饮用水,都说洱海清,大理兴。但有一段时间,我不清澈了,变得腥臭。污水排放、围河造田、网箱养鱼……洱海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我身上开始出现异味,人们不再亲近我,掩鼻而过。
住在洱海畔古生村的白族村民李德昌,是我的老朋友。他小时候经常来洱海玩,渴了就直接捧水喝,我很高兴给他带去清甜。“没有一点儿怪味。”他经常这么回忆我。当李德昌躺在洱海边的沙滩和草坪上忘了时光,他总能在风中找到我,因为“风吹过来都是甜甜的味道”,那是我身上独有的味道。
整个古生村甚至大理的人都在回忆和寻找那个味道。环湖截污、湿地修复、封湖禁渔、底泥疏浚、退塘还湖、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我能感觉到,我身上的异味开始消失。
两年前的1月20日,老李家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与他聊苍山、谈洱海,还走上洱海的木栈道,看到湖水荡漾、苍山云绕,提议合影,说要“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村民们沸腾了,将总书记的嘱托牢记在心。他们主动放弃了养猪、养奶牛,对其他家禽实施圈养,尽量减轻养殖污染。家家都建好了三格或五格化粪池,所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污水处理站。户户都配发一个垃圾桶,定时集中收集垃圾并清运至垃圾中转站,日产日清。客栈也暂时关闭了,等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后,再重新开业。
现在,古生村有了垃圾收集员、河道保洁员、滩地管理员,他们经常和我打招呼,为我拂去一切尘埃。比如村民赵光明,他14岁开始就在洱海打鱼,与我为伴。如今他早已收起了渔网,醉心于透过几米深的湖水观看鱼儿嬉戏。他主动当了一名滩地管理员,每天要从我身上打捞近一吨水草杂物,然后从我清澈的身上倒映出他微笑的面庞。
我和垃圾、污水道别,与蓝藻再也不见。李德昌又坐在了洱海畔,他说他从那“甜甜的味道”里找到了乡愁。
城与水相映生辉
我是一滴水,来自京杭大运河的水。
上千年前,中国古人用他们长满老茧的双手,打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连接成一条长达千米的人工运河,南粮北运,万舟骈集,文化交融。
在运河的北端,我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朝代的更迭。北京,这座繁华古都的文脉延续至今。我也想以澄澈的身姿映照出这座城市的辉煌。
不过,几十年前,大运河通州段两岸建起了造纸厂、化工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我失去了澄澈。人们走过我身边,只有不住地叹息。
王有顺,这位运河边张辛庄村的村民,小时候经常来河边割猪菜、给羊打草,在河里摸过鱼、坐过渡船。河岸是树林,还有村民们种下的花生、红薯。“这一切在我长大后都没有了。”他不敢再来看我。
年,通州开始着手运河的河道治理及沿岸的规划开发。造纸厂、化工厂相继关闭或搬迁,排污口被关闭,北京最大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成……不仅污染少了,而且河道变宽变深,两岸植树造林,大运河化身为一座森林公园。
年2月24日,干净的水面上映照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他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增强吸引力。
我听到了大运河两岸的回响。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他们坚持这个城市的发展原则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水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水环境改善为核心。他们承诺,到年底,城市副中心建成区将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我的朋友王有顺充满期待,他相信城与水将和谐共生,他和村民们愿意为此奉献力量。“以前水又黑又臭的时候,真没想到这水能治理得这么干净、这么绿。”我看到王有顺和村民们又来到了运河边,做起了志愿者,捡垃圾,查污水。
我明白,他们爱我很深,爱这个城市也很深。
我是一滴水,守我以清澈,报君以青山绿水的温柔。(陈海波蒋新军光明日报)
(读后感)
古来圣贤皆寂寞,逍遥烟雨真圣贤
——观纪录片《苏东坡》有感
9班 史宸宁
不经历一番风雨,不足以语人生。不曾痛哭过长夜,不足以谈旷达。
很多人羡慕苏轼,羡慕他才气流遍千古,人格传唱千年;羡慕他“大江东去”之气魄,“一蓑烟雨”之豪迈;羡慕他“不思量,自难忘”的伉俪情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手足之爱;羡慕……
但埋在他传奇之下的,有狱中的面对鱼的绝望,有流放远方羁旅之愁苦,有到海南“已为死别”之悲痛,有过苦行僧生活的疲乏,有与妻子阴阳相隔的肠断,友与兄弟天各一方的煎熬,有……
张嘉佳在《老情书》中写道:“我上山下乡,知青当过,饥荒挨过,这你们没办法体会。但我今儿平安喜乐,没事打几圈牌,早睡早起,你以为凭空得来的心静自然凉?我的平平淡淡是苦出来的,你们的平平淡淡是懒惰,是害怕,是贪图安逸,是没见过世面……”
有那么一些人,年纪轻轻便开始感叹“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东坡一生经历风风雨雨,从开始的“鸿飞哪复记东西”,到后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开始的“捡尽寒枝不肯栖”,到后来的“乘桴且恁浮于海”,其中心境的变化,自然不是在人生路上随便溜达溜达就能实现的。他的一生正如他笔下所写“身似不系之舟”,人生几度起落,宦海几度浮沉,身处何位,全看统治者的心情。帝王将相们把他贬来贬去,最终贬出一个豪放带着天真的性情中人。
陶潜官场几度受阻,直接“甩手不干”了,径直走进自己的桃花源,闲云野鹤去了;更久远的庄周老先生直接把官位鄙视到地下,送上门也懒得接,“吾将曳尾于途中”;心理承受能力再差点,比如杨万里,直接被政敌气得一命呜呼。
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所有的文人都被贬来贬去,似乎不被贬贬,不在这被贬之处写几篇酸溜溜的文章,就算不上一个正经的文人。苏轼也被贬,但他的心理就比一般人强得多:贬就贬呀,你把我贬到哪我就在哪快活,不比你们那些成天在朝堂上斗来斗去的人舒心得多?遇上他,猪肉成了“东坡肉”,糊面饼成了“东坡饼”,烂大街的斗笠成了“东坡笠”,甚至连羊骨头也被他制成特色菜,美其名曰“碳烤羊脊骨”,并在给兄弟的信中隆重推出。闲来无事就缠着人家讲鬼故事,人家不讲他就自己讲。与儿子抄书,“抄完此二书,贫儿爆富,呵呵。”这“呵呵”二字,可谓被苏大先生用的超然脱俗了,比当下网络用语泛滥的文章高大上不知多少倍。中国文坛上,能像东坡这样“任你贬我无数,我自岿然不动”,能像东坡这样“任你烟雨迷蒙,我自潇洒一生”,能像东坡这样不管身居何位从不忘百姓,能像东坡这样不开心便拍拍肚皮发牢骚开心便大笑“呵呵”的性情中人,恐怕再也没有了。
岁月流逝,然而这世间再也没有第二个苏东坡了。在他的背后,纯净,淡定,洒脱,浪漫的大门已缓缓关闭,再也不曾开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