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ldquo去俄化rdq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本文授权转载自地缘谷ID:Geo-Valley年苏联解体,自此俄罗斯人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已成为历史,波罗的海三国在获得独立以后积极拥抱西方和开始“去俄罗斯化”进程,一副誓要与过去俄罗斯的历史烙印决裂的姿态。

波罗的海三国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三国均位于波罗的海东岸,掌握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的出海口。尽管三国的纬度较高,但是得益于北大西洋的暖湿气流,拥有不少重要的不冻港,如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不冻港-塔林港口,地理条件优越。

面积虽小,但位置优越﹀塔林港﹀

然而优越的地理条件并未给波罗的海地区带来许多的好处,反而让三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成为其他强国争夺的焦点。各国的不断争夺使得波罗的海地区的历史就是一部被蹂躏和屈辱的历史,其中俄罗斯就是这部历史中最重要的角色。

软硬并施

俄罗斯人的领土野心妇孺皆知,早在15世纪俄罗斯人便已经进入了波罗的海地区与其他强权展开对波罗的海的争夺,随后雄心澎湃的彼得大帝打败了瑞典,叶卡捷琳娜大帝得到立陶宛地区让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取得绝对优势。最终俄罗斯人在18世纪统治了波罗的海地区,自此波罗的海地区进入了余年的沙俄时期。叶卡捷琳娜大帝与奥地利和普鲁士瓜分了波兰的全部领土,从而使俄国的领土面积增加了63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多万﹀

俄罗斯人控制波罗的海地区后便马不停蹄地采取了许多措施巩固其统治地位,想要让波罗的海地区“俄罗斯化”。

俄罗斯人将波罗的海地区行省化,派遣专门的官员管理该地区,在政治上直接控制波罗的海地区;同时在文化上也丝毫不放松,推广俄语教育和东正教,教育宗教两手抓两手硬,试图使用成熟的俄罗斯文化将处于摇篮之中的本土文化扼杀。俄罗斯人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政治与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本就弱小的本土民族文化的发展被抑制,并成功让俄罗斯文化在波罗的海地区扎下了根,直到现在波罗的海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俄语使用者和东正教信徒。

例如位于塔林市政厅广场旁边,建于年,历史悠久的塔林圣灵大教堂就是绝佳的见证﹀

但是有压迫必有反抗,沙俄强硬的“俄罗斯化”政策也引起了本地居民的不满,波罗的海地区出现了本土知识阶层,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0世纪初,沙俄国内的革命风起云涌自顾不暇,接替的混乱的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府自顾不暇,失去了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年苏维埃俄国与三国签订合约,波罗的海三国获得了短暂的独立,沙俄对波罗的海地区的“俄罗斯化”也宣告结束。

例如爱沙尼亚就组成了爱沙尼亚国民军并宣布独立﹀

强硬的压制

二十世纪30年代,希特勒越来越不加掩饰的行为让欧洲各国的火药味愈发浓厚,日益险恶的周边环境也驱使苏联重新染指波罗的海地区。可怜的波罗的海人民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在苏联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三国于年又一次变成了俄罗斯人的领土。

当时的漫画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波罗的海三国成为两强“联姻”的嫁妆﹀

苏联夺取了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权后也开始了苏联版本的“俄罗斯化”,手段包括移民和俄语政策。

苏联与沙俄在对待波罗的海三国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将波罗的海三国视作一层屏障防范西方可能的入侵和向西方推进的跳板,而不是将三国视作“阶级兄弟”,因此苏联对三国的态度和做法显然不会那么亲切。苏联版本的“俄罗斯化”受到斯大林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影响,相对于沙俄时期体现了更强的政治色彩,对“东正教”嗤之以鼻,依靠强硬的政治手段去推进移民政策和俄语政策的实施。

强硬的手段也引起了三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森林兄弟”作为寻求独立的游击队一直与苏联正规军作战到八十年代﹀

苏联对波罗的海的移民是双向的移民,一方面将三国的反苏分子大量迁往西伯利亚“种土豆”,另一方面将部分俄罗斯人移民到三国并担任重要职务,削弱本国人的政治影响。

俄语政策让俄语事实上成为波罗的海地区的最重要语言,教育上俄语地位高于本土语言,如让本土学校必修俄语,但是移民学校却可以选修本土语言;在官方用语上排斥本土语言,机关单位强制使用俄语。

俄语政策旨在削弱当地的民族主义,并借机清理波罗的海地区的异己分子。如年苏联要求将俄语作为教学语言,波罗的海地区领导人强烈不满,同年拉脱维亚通过了一项要求全国公民学习本土语言的决议,结果被苏联中央认为是“民族主义错误”,决议被撤回,拉脱维亚最高领导被罢免职务。

随着苏联强硬“俄罗斯化”政策的推进,波罗的海三国的俄罗斯烙印越来越深,俄罗斯人在三国的人口占比越来越大,但同时三国对于俄罗斯人也愈发厌恶,三国本土民族对于俄罗斯人的渗透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这也为后面三国推行“去俄罗斯化”政策埋下了伏笔。

全面“去俄化”

“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进行了一次示威活动,约有万人手牵手,跨越三国领土,连成长度超过公里的人链,史称波罗的海之路。此时三国总人口约为万,当天工厂停工,学生停学,算上后勤组织人员,三国以举国之力举行了手拉手活动。”两年后苏联解体,三国摆脱苏联控制并又一次获得独立。经过了两年的议会选举,三国都组成了各自民选政府,其中拉脱维亚由中右翼联盟执政,爱沙尼亚由民族主义者联盟执政,立陶宛则由前执政党执政但执行中间路线。

可以看到三国除了立陶宛外都是右翼政府执政,右翼民族主义者对本国的俄罗斯“烙印”充满厌恶,在右翼民族主义政府和三国人民对俄罗斯的厌恶心理的共同作用下,一场清除俄罗斯残余影响的行动——“去俄化”蓄势待发。

在所难免﹀

在三国政府组成后就立即开始了“去俄化”行动,“去俄化”措施主要集中在公民身份、语言政策、学校教育和俄罗斯撤军四个方面。

爱沙尼亚规定年之前的居民及其后代自动获得公民身份,其他居民则需要满足两年的居住时间和通过较为严格的语言测试才能获得公民身份,在年后更是将居住年限增加到了8年。拉脱维亚则规定申请公民身份者必须从年5月开始居住满5年的同时要对拉脱维亚的语言、历史文化和宪法有所了解,且非公民无任何法律地位。立陶宛则宽容不少,对于俄语移民采取“零选择”的做法,即对此前的所有移民都赋予公民身份。

可以看出三国对待俄罗斯移民的态度并不一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对待原俄罗斯移民的态度较为恶劣,而立陶宛则对原俄罗斯移民的态度友善,这其中的差别与三国的政府成分密不可分。

三国的语言政策基本一致,在沙俄和苏联时期俄罗斯人都用法律强行抬高俄语的地位,三国也通过法律去削弱俄语的地位,同时强制要求政府机关使用本地语言,如年拉脱维亚通过年的语言法修正案,将俄语的地位排在德语和英语之后。

这也导致俄国议员切尔尼绍夫声称,所有试图羞辱和消灭俄语的人,都应该被送进海牙国际法庭﹀

学校教育是语言政策的延伸,苏联让三国的本土学校必修俄语和移民学校选修本土语言,那么三国就反其道而行之,强制让移民学校学习本土语言,本土学校加强对于本土语言的教学。如爱沙尼亚规定所有的以非爱沙尼亚官方语言为教学语言的教育机构和学习团体均有义务教授爱沙尼亚语。

苏联为了对抗北约而曾波罗的海地区驻军,在三国独立后这些驻军成了棘手的问题,俄罗斯在西方的压力下最终与三国达成了撤军的协议,俄罗斯军队离开了波罗的海三国,三国的领土上不存在任何一个俄罗斯的士兵了。

“去俄化”的碰壁

三国尽管在独立后就气势磅礴地开始了对此前俄罗斯渗透的清算,但是这场“去俄化”行动的效果并不算好。

三国的“去俄化”行动让国内俄罗斯移民强烈不满,俄罗斯移民因刁难的公民身份认定和非常激进的语言政策而难以融入三国,如年的拉脱维亚非公民占总人口的29.4%的比例,有6成的俄罗斯移民没有公民身份。

另一方面激进的政策让一向敌视俄罗斯的西方也看不下去了,三国俄罗斯移民的悲惨遭遇引起了欧洲理事会和欧安会等人权问题组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adw.com/lwfz/8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