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苏纳迈”住宅区,维尔纽斯,立陶宛
ResidentialQuarter"RasuNamaiHouses",Vilnius,Lithuania,
建筑设计:Paleko建筑工作室,Plazma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PalekoARCHstudio,PlazmaArchitecturestudio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可以轻易获得关于最新趋势、设计方法和技术的信息,由此导致了全球建筑风格的趋同,这也使得何为本土建筑的问题变得越发紧迫。立陶宛的建筑师们拒绝直接模仿历史或传统建筑风格,试图寻求一套当代而本土化的建筑形式规则。“拉苏纳迈”住宅区位于维尔纽斯市中心一片珍贵的森林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城市布局、建筑形象和精致的细节都是建筑师对地段文脉全面细致分析的结果,目的是创造一座当代而又本土、和谐融入周边自然环境的建筑。两排沿道路分布的住宅,顺着帕维尼亚地区公园的缓坡拾级而下。上排住宅采用底层架空设计,巧妙融入混凝土战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遗物),将其保护并展现出来。下排住宅设计则利用紧邻的柯乌基萨溪:住宅建筑皆开启大窗和私人阳台,面朝溪流景观。
这些住宅显而易见的当代建筑形象,暗含了很多对拉索斯地区历史城市和建筑文脉的借鉴和隐喻。住宅建筑的体量和抽象形式回应了当地老住宅。立面木板的拼贴肌理亦呼应着拉索斯地区历史住宅的传统装饰。
结构
8栋“高宅”沿着地段南部道路排布。这些建筑位于一座老弹药库残存的挡土墙之间,或立于其檐部之上。建筑围绕外部台阶成对组合。建筑师提升了住宅高度,是为确保能平层接入弹药库遗址,并在街道上呈现主体形象。成对的住宅呼应了弹药库的对称入口。住宅采用规则平面、传统坡屋顶,并随着弹药库立面朝向而扭转一定角度。
街道北侧则由“低宅”断断续续的边缘所界定。10栋规则平面的坡屋顶住宅连接了两个平台:溪流河岸与街道。由于平台高差的原因,住宅从街道上看是一层高,而从下层平台看则是两层高。住宅间的挡土墙隔离了街道车行空间和下方的私密平台。
建筑的和谐
建筑传统的原型体量上融入了适度的当代建筑细节和元素。极简的形式上点缀着抽象的凸窗和天窗。住宅的复杂性皆因统一的材料而融于和谐:建筑外表面覆盖着几种不同材质的木条板,这也受到了地方传统的影响。均质化的建筑细节、尺度和颜色,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统一性。
街道的视野并未受到建筑遮挡,而可延伸至里彼斯基斯山谷的自然景观之中。□(黄华青译)
项目信息/CreditsandData
建筑设计/Architects:方案/Concept:PalekoARCHStudio
Architecture:PalekoARCHStudio:RolandasPalekas(ChiefArchitect),BartasPuzonas(Architect),PetrasIsora(Architect).Plazma:RytisMikulionis(ChiefArchitect),GytisVaitkevi?ius(Architect),PovilasDaugis(Architect)
目标/Object:Housingdevelopment
施工/Contractor:UABContestus
结构工程/StructuralEngineer:A.Sabaliauskas
总面积/TotalArea:m2
建筑面积/PlotArea:m2
施工周期/ConstructionPeriod:-
摄影/Photos:NorbertTukaj
评论
吕富珣:山林、溪流,跳跃着自然的灵动——弹药库、战壕,标识着历史的沧桑。在这个刻有旧日印记的世外桃源,18幢精巧挺拔的小住宅隐约而立于林间溪畔。
不同质地的木条覆盖着所有建筑的外墙,其色调与周围林木绝然一致,宛如从山地中生长出来的百年老树的样子;每栋住宅的布局和朝向也依地形而做细微的调整,就像正在排布队列的士兵,身着迷彩服屹立在山地之上,规整、和谐、统一。
南侧高地之上的8幢住宅两两成组、像携手而拥的情侣,期间的楼梯和平台的上方覆盖着点式玻璃屋顶,轻盈而透彻。外凸阳台的点式玻璃栏板,再一次消融了人与自然间的隔阂,彼此间可以亲密接触。点式玻璃等细微之处的精致处理,在木板装饰的外墙所透露出的传统年轮上面,刻画出了时代的烙印。
安娜玛丽亚·安德里佐尤:该项目以对精美细部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