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627/6358226.html
《马说》的主旨是: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这篇寓言文章反复论证世界上是否有飞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整篇文章抓住了事物的意义,借鉴了伯乐相马的故事,用隐喻流畅地解释了道理,思想细腻,形象生动。
作者着重描绘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将两者进行对比,不仅写出了千里马的沮丧,也写出了那些不知道自己真正才能的人的无知和霸道。全文围绕中心命题展开,以积极的推理和反讽为主。理由深刻而透彻,讽刺入木三分。
《马说》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作者将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子。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批评了统治者不识人才、消灭人才的社会现象。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认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强烈愤慨的发泄。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作者介绍: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觉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扩展:
原文:
《马说》韩愈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